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703|回复: 86

【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7 18: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的入会论文。未敢劳动诸兄,我自己贴将上来了。先搬快砖头占座。

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牛郎织女故事的天文学渊源,揭示了这一故事与七夕之间关系的来历,并证明七夕原本完全是一个农时节日,无关乎爱情与婚姻,更不是什么中国的情人节。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6-6-17 21:30 最后编辑 ]

七夕故事考1.doc

72.7 KB

发表于 2006-6-17 21: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刘宗迪 于 2006-6-17 18:59 写道:
时间,作为大自然恒久不变、周而复始的节律,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计作息,也引导着人们的认识和叙事,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时间与其说是人类认知和度量的对象,不如说是人类理解和度量万物的可能性条件。时间川流不息,万物生生不已,世间万物都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浮隐现,并因此进入或者退出人类的生活和视野,因其在时间这一宏大节律中所出现的不同关口,而被赋予不同的意义,被归于不同的认识范畴,被纳入不同的故事情节。“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时间,或者说大自然的节律,就是造物造化众生的脚本;“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易传》),浩瀚的星空,苍茫的大地,就是这个脚本搬演的舞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易传》),物类熙熙,众生纷纶,则是这个舞台上周而复始重复上演的戏剧。每年七夕,牛郎织女天河会,不过是这场戏剧中一个哀婉多情的片断而已。

漂亮啊。文字美雅,逻辑严明,气势恢弘。
发表于 2006-6-17 22: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非常同意刘宗迪老师的观点。
“其实,七夕和织女的关系,表明它原本只是一个标志秋季开启、女功伊始的日子”,“七夕节乞巧风俗,显然就是源于其与入秋夜绩、女红劳作之间的关联。”
从七夕的节俗活动多以乞巧为主来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与女性的传统社会性别角色有关的节日,更像是一个“女儿”的节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23: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杨慕和 于 2006-6-17 22:24 写道:
非常同意刘宗迪老师的观点。
非常同意刘宗迪老师的观点。
“其实,七夕和织女的关系,表明它原本只是一个标志秋季开启、女功伊始的日子”,“七夕节乞巧风俗,显然就是源于其与入秋夜绩、女红劳作之间的关联。”
从七夕的节俗活动多以乞巧为主来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与女性的传统社会性别角色有关的节日,更像是一个“女儿”的节日


谢谢杨兄鼓掌。不过,“女性的传统社会角色”、“女儿”的节日这可是很大的题目了,应该是你的观点吧。我只负责七夕与纺织、秋季之间关系的论证,自此以往,非我所知。
发表于 2006-6-18 00: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刘宗迪 于 2006-6-17 23:46 写道:
谢谢杨兄鼓掌。不过,“女性的传统社会角色”、“女儿”的节日这可是很大的题目了,应该是你的观点吧。我只负责七夕与纺织、秋季之间关系的论证,自此以往,非我所知。

是的,刘老师,我同意的是您对七夕故事的考证,它是一个农时节日,更同意它不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一说法。
我的这个想法,也是突然间想到,是“从七夕的节俗活动多以乞巧为主来看”,因为去年有一段时间关于七夕的讨论很多,于是去浏览了一些地方志、风俗志,发现七夕活动中提到乞巧的很多,而乞巧无一例外都是女性进行的活动。针对此,我才想到“‘女儿’的节日”。




[ 本帖由 杨慕和 于 2006-6-18 00:04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6-18 01: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杨慕和 于 2006-6-18 00:00 写道:
是的,刘老师,我同意的是您对七夕故事的考证,它是一个农时节日,更同意它不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一说法。
我的这个想法,也是突然间想到,是“从七夕的节俗活动多以乞巧为主来看”,因为去年有一段时间关于七夕的讨论 ......

牛郎织女传说告诉老大未婚的男青年一个秘诀,趁女同志沐浴时,抱走她的衣服,然后问:你嫁不嫁我?
发表于 2006-6-18 09: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云:“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不知宗迪兄如何看待这则文献。
 楼主| 发表于 2006-6-18 10: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山中过客 于 2006-6-18 09:37 写道: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云:“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不知宗迪兄如何看待这则文献。


这话的意思是说,不应该在干支是戊申、己酉这两天娶妻嫁女,否则夫妻不会到头(不果),“三弃”的意思不详,大概是说妻子会被丈夫抛弃三次吧。尽管这话并不是针对七月七这天而发的(当时的历法大概还没有七月七的概念吧,因为还没有序数纪日),但明摆着,在秦时候的人看来,牛郎织女的婚姻并不是吉兆,并不意味着幸福美满的婚姻。
 楼主| 发表于 2006-6-18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陈金文 于 2006-6-18 01:27 写道:
牛郎织女传说告诉老大未婚的男青年一个秘诀,趁女同志沐浴时,抱走她的衣服,然后问:你嫁不嫁我?


呵呵,金文兄也许可以考证以下,当年,孔夫子的老爸是不是就是在鲁国的闺女们“沐乎沂、风乎舞雩”的时候偷了人家的衣裳,才野合生下小圣人,并硬逼着人家跟自己结婚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6-18 10: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杨慕和 于 2006-6-18 00:00 写道:
我的这个想法,也是突然间想到,是“从七夕的节俗活动多以乞巧为主来看”,因为去年有一段时间关于七夕的讨论很多,于是去浏览了一些地方志、风俗志,发现七夕活动中提到乞巧的很多,而乞巧无一例外都是女性进行的活动。针对此,我才想到“‘女儿’的节日”。


乞巧固然是女性活动,但乞巧(乃至纺织等等)和“女儿”毕竟不是一个概念,就像3等于1+2,3含有1,但你不能说1=3一样。
这里面犯了一个逻辑错误。
发表于 2006-6-18 11: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刘宗迪 于 2006-6-18 10:09 写道:
呵呵,金文兄也许可以考证以下,当年,孔夫子的老爸是不是就是在鲁国的闺女们“沐乎沂、风乎舞雩”的时候偷了人家的衣裳,才野合生下小圣人,并硬逼着人家跟自己结婚的。

鲁中淄川一带,之间有抢婚、夜婚的风俗。
大概是看姑娘晚上在河里洗澡的时候,先踩点。然后偷衣裳,然后抢回家。之子于抢,宜其室家,诗经如是说。哈哈。
发表于 2006-6-18 13: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蔷薇剑 于 2006-6-18 11:22 写道:
之子于抢,“宜”其室“家”,诗经如是说。哈哈。

这倒是提醒了我,看看什么时候有机会偷它宜家一件衣服。
 楼主| 发表于 2006-6-18 17: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给大家看看天上的牛郎和织女

星空照片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6-6-18 17:01 最后编辑 ]
织女牵牛.gif
 楼主| 发表于 2006-6-18 17: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关于夏季大三角的解释(来自网络)

夏季星空的铁三角,由天琴座中的织女,天鹰座中的牛郎与天鹅座中的天津四所构成的「夏季大三角」中,牛郎、织女由於受到民俗传说的影响,因而最为大众所熟悉知晓,而天津四所在的天鹅座,好像就为一般人所淡忘。
在希腊神话中,这只天鹅其实是天神宙斯的化身。宙斯虽贵为天神。但仍有人类的七情六欲。当看到年轻漂亮的「美媚」时,还是会情不自禁的黏上去。当时希腊王妃莉达,长得倾国倾城的美貌,宙斯一眼便迷上了,无奈宙斯已有个醋劲儿很大的「牵手」,常常紧迫钉人,不容宙斯有可乘之机,宙斯心头之苦可想而知。有一天,宙斯化身为天鹅,遭到猎鹰的追捕,情况危急之下,冲进莉达的宫殿避难,当莉达见到这只可怜的天鹅后,宠爱有加,细心照顾。当然后来宙斯也顺势达到了向莉达求爱的愿望。因此,当我们看到天际这只振翅欲飞的天鹅时,可想像它是如何心急地想飞到王妃莉达的裙边。
另一个神话则是,太阳神的儿子费顿(Phaethon)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叫西格尼斯(Cygnus),有一天费顿为了向西格尼斯证明太阳神是他的父亲,於是向阿波罗要求驾驶太阳马车,出去一天,后来费顿失去了控制在天上横冲直撞,阿波罗眼见世界已非常的危险了,逼不得已便用雷将费顿击落,掉入了艾里达奈斯河里 (Eridanus),他的好朋友西格尼斯跳入了河中找寻,阿波罗受到西格尼斯的感动,便将他变成一只天鹅带到天空。

 楼主| 发表于 2006-6-18 17: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再发一张
156364200581265949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00: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