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永(赣南师范学院):《十送红军》的文野之辨——兼论民歌的界定标准
摘要:《十送红军》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红歌之一。1961年,《十送红军》以“民歌”面目问世。2001年,其“民歌”身份却被遮掩。身份标识的模糊引发赣南、汉中等老区人民对词、曲作者的讨论与争辩,时至今日,其身份的合法地位依然未被确立。文野之辨的焦点,不仅在于朱正本是否以赣南采茶戏《长歌》曲牌为基本母体进行编曲,也在于张士燮是否套用了1958年《民间文学》刊载的《镇巴歌谣•十送》。而这些正是对“民歌”属性界定标准差异的集中反映。周小龙(赣南师范学院):从神明“水来说”看客家文化特质
摘要:作者从客家地区盛行的神明“水来说”出发,分析了产生这一盛行的故事类型的背景因素:山深、林密、水多的自然环境因素,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必然会在文化上带上不可磨灭的烙印,神明“水来说”作为一种口头故事就是对这一环境因素的反映;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辗转迁徙而来,为了生存,虽然物质层面刻上了少数民族的痕迹,但其文化核心是中原文化。并认为,客家地区的神明“水来说”即是自然而然源于中华民族固有文化传统,也是客家人面对现实自然地理状况做出的合理创造;同时,任何一种口头传说都非一次性的修辞,它们还可以看成是客家族群的中原南渡的集体记忆。朱佳艺(北京大学):一颗失活的种子——百年民间文学经典化历程述论
摘要:“民间文学经典”是一个在民间文学学术史上存在已久,然而又充满悖论的命题。本文通过考察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经典化历程,探讨“经典化”对民间文学产生的作用,以此更加深入地认识“民间文学”这个具有整体性、活态性的概念。孟令法(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试论蓝鼎元的风俗应用观
题目:试论蓝鼎元的风俗应用观——以《鹿洲全集》为核心的研究摘要:畲族学者蓝鼎元是清初著名理学家,他在台湾与潮州的为官时间虽短,但政绩相当突出,而《鹿洲全集》则是其一生作品的结晶,是其治世思想的集中反映。蓝鼎元为官期间十分重视对所在区域的风俗考察,并能将之很好的运用到现实的区域管理之中。作为宋明理学的坚定维护者与实践者,蓝鼎元在以权势稳定社会的同时,着重于兴学致教、培养人才,其目的就在于正学统、化民俗,实现区域社会的长治久安。而这种将权势、教育与风俗相结合的治世之法虽然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但它对现代的社区管理依然蕴含着可资借鉴的有益元素。
贾静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典型城市化背景下的乡土风俗之走向
题目:典型城市化背景下的乡土风俗之走向——基于东莞二月二风俗调查的思考摘要:广东省东莞市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以来具备一定的典型性,从一个农业县到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发展历程中,代表经济高速发展的各项指标以及外来工等问题掩盖了其本土风俗的特色。处于城市化背景下,“乡土风俗”却仍在当地人的生活和观念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农历二月初二期间的风俗为例,“土地诞”“门官诞”“阿婆会”“水龙王诞”等活动体现了当地民众信仰的传承和演变情况。未来,乡土风俗仍将作为城市文化的支撑,与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