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和平里

农民都可以做要民俗学者何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2 19: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农民都可以做要民俗学者何用

   想知道有几个学校本科就设有民俗学专业的,多数学校民俗学都是研究生才设有的专业,可是研究生两年能学什么?我不知道其他学校怎样,但是我的学校到现在上了三门民俗学的专业课----民俗学专题研究,民间文学专题研究,民间文艺学.但是老师要求暑假之前最好开题.
   是的,我们是要自学,不能太依赖老师,可是试问有谁想过读个民俗学的研究生到最后却只上了三门专业课啊?两年的时间啊,只规定也只开了四门专业课啊!而且我们学校还算是较好的学校了,虽然民俗专业在这里不是强势学科,可是由此可见民俗研究生的培养之一斑啊.说实话真不知道学校招了我们干什么.难道只是用两年的时间换一个并不会得到多少人认可的民俗学专业的硕士文凭吗?
   
发表于 2007-8-6 23: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农民都可以做要民俗学者何用

应该没有学校在本科开设民俗专业的。现在一些冷门的专业招生都成问题,一个新设的本科专业也要考虑生存。各个专业在本科打好基础,愿意学民俗学的学人在研究生期间也会显现出原来专业的特色,海纳百川,对于民俗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再说,专业并不等于工作,能适应社会就可以了。只上了4门专业课好像少了点儿,可以建议老师多开设几门,但反过来想想,留下的时间自己可以自学。人只有到了工作之后才发现留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发表于 2007-9-2 09: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农民都可以做要民俗学者何用

      对于民俗学问,我认为专家与农民不应该互相排斥.尤其是专家首先不要排斥农民,因为农民想说点民俗问题,心理上就先怯着专家.专家绝对不怯农民.但有专家对农民做很谦虚状.就可以挖很多东西,您硬要做专家状态傲视别人,别人可以不理你,你就少了解了一点民间东西.
    专家们要研究民俗,或者对民俗发表高见,就少不了要从农民的嘴里\行为以及农民集体习俗意识形态上去了解\观察,然后才归纳总结,形成专家的观点和学问.没有哪一位专家自己在发明风俗习俗,而是在群众的生活中发现.从书本学院到学院书本的民俗研究,是与民俗实际脱节的.或许只有学院理论的专家很多,拼凑论文成专家的也多,把农民每一样风俗都了解透彻的专家恐怕不多.
     话说回来,农民就是农民;专家就是专家.专家只要打得下身子,可以随时学到农民的知识,做农民的活儿;而农民使出吃奶的劲头不可以一时半会儿成为学问专家做专家的活儿;农民长于无意识的实践;专家长于有意识的总结_我想我把话说清楚了呢.哈哈!
发表于 2008-4-18 10: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1 民俗学者的细分的工作不一样,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任务;
2 在田野调查方面,我们是虚心向调查对象学习的人,也是对调查方案进行设计的人,还是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人,最终结果是要解决问题;
3 民俗学者也要着眼于未来,提炼传统民俗中的精华,适当地进行引导,倡导好的风俗,屏弃陋习,促进社会的进步,也是我们肩负的重任之一.
4 不去计较地位的差别,大家团结起来,站在不同的角度,目标一致,努力作出贡献,共同促进民俗学的发展,是每一位民俗学者应有的胸襟和识见.
谢谢!
发表于 2008-4-18 10: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方言学者,真诚地感谢民俗学者的工作,向你们学习致敬!
发表于 2008-4-19 15: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倡“眼光向下的革命”,我觉得这不是还带有学者的主体话语在里头么?
记得论坛里头有人说过,在“眼光向下后”要使“眼光再向上”。现在不过是所谓的“农民”在平级中纪录研究。要是有一天他们真的眼光向上。那岂不是“反了”
发表于 2008-8-17 15: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又被顶起来了。
发表于 2008-10-23 00: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也说两句,请各位大虾认真考虑下这个涉及我们民俗学学科出路的问题吧,我想这里面是不是还暗含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今社会我们为什么还不断地强调身份问题?每一次提及“农民”,都是对身份的强化,这背后是不是有种危险的意识在做宠呢?
发表于 2008-11-14 16: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jwh 于 2005-11-20 19:59 发表
一技之长与综合深入的研究还是有所区别的,需要相当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具有学科专业性质的研究和资料的搜集整理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我认为,有理论修养的学者所做的并不是仅仅是资料的搜集吧!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于这些资料的分类整理和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2: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