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ingyunxgw

【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8 19: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非常赞成楼上的观点!!

我在想,我们平时都是用文字来完成我们的学术论文的,什么时候我可以用一部电影来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呢?那一定是一件超级棒的事情!!!!期待中……
发表于 2005-9-18 19: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希望能与杨春兄继续讨论。
王海龙有一本《人类学电影》,不知有人看过没有?偶买回来了,还没看呢。
发表于 2005-9-18 20: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看过,是一本介绍性强的书。我觉得还行吧。但有的人觉得写得一般。
发表于 2005-9-18 20: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主要是对西方的介绍多一些。
发表于 2005-9-18 23: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哦,看完了再跟大家谈体会.
发表于 2005-9-19 00: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guojianxun_71 于 2005-9-16 00:03 写道:
呵呵,不好意思,今天才看到你的回贴。也许对于客观性的追求,只是“走进客观”而已,任何记录手段,角度,手段不一样,也许呈现的“真实”也是不一样的,世界杯足球赛上有名的进没进球的例子,赛后两方提供的录象都 ......


我找到了,有一位专门写过这个事情,《关于“实况转播”的“客观性”与“真实性”的思考——以’98法国世界杯的一则判罚为例》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


论文的摘要:
  纪录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方面 ,镜头前的现实可能是人为安排的“现实” ,而并非现实本身的真相。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放映或表现出事物或生活整体的“本质真实”。另一方面 ,即使是现实生活实况的真相纪录 ,一如体育的现场转播 ,也有可能并没有反映出现实本身的“真相”。因此 ,电视纪录 ,哪怕是“实况电视”也与主体 (操作者 )的技术性操作 ,与社会文化制度的不同传统、不同规范 ,与电视机构主体性的制约 ,与导向作用等主体性因素密不可分。只有明白了电视纪录的真实并不等于事件的“真相” ,才可能不成为那种“客观纪录”型的“撒谎者”
发表于 2005-9-19 19: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支持开影视民俗版!
发表于 2005-9-20 12: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推荐杨春兄作斑竹!!
发表于 2005-9-22 17: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先谢过子不语贤师姐高看小弟一眼,实不敢当,再说小弟平时上网也很有限。你说的那本《人类学电影》是在什么地方买到的?我在济南的书店也没有看到。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不要忘了和大家分享成果啊。
  我想先谈谈关于忠实记录的问题,楼上的有几位谈到过,说“在摄影机后面,总是一双具有思想和想法的眼睛,在关注镜头前的民俗。摄影机可能永远都无法承担镜头前‘客观真实’的责任。”我赞成这个观点本身的说法,但这个观点本身似乎又是无用的。姑且不说任何艺术形式的创造都具有作者的强烈的主观愿望,只说我们平时所做的田野调查,又何尝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呢?我们每个人都受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生活阅历的影响,所以在调查的时候所关注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就有所不同。我在和同学下乡调查的时候,就深有这种体会。对于同一个调查对象,由于采访人不同,所得到的结果就有所不同。而且由于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实际上与调查对象是具有互动关系的,我们的主观意图或多或少也在影响着对方,所以,对于同一事物的解释,同一调查对象有时居然会给我们不同的说法。
  传统的调查方式姑且这样,又何况是用影视手段来记录呢。而且我同意楼上的一个说法,认为影视仅仅是种记录手段。我认为有影视民俗作品,没有影视民俗学,因为一门学问是要有自己的结构体系和研究对象的。影视民俗作品是以民俗学为指导思想,以影视记录为表现手段的一种影视作品——要注意,这里只有一种思想,这就是民俗学的思想。既然没有一种独立的学科思想,影视民俗学又从何谈起呢?
  以上都是一些形而上的说法,其实上面的说法并不代表影视民俗不重要,事实上从研究和记录的角度来看,影视表现实在是太重要了,关键是我们的作品要用一种什么样的创作理念。由于小弟我脑子也是一锅糨糊,等我输理好了在与大家讨论。不过有一点我们应当时刻铭记,我们是研究人文科学的人,就要有具有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也许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作品深刻。有机会推荐大家看看中央电视台上世纪80—90年代的一些记录片,如《沙与海》、《龙脊》、《望长城》、《最后的山神》、《神鹿》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在题材的选择与我们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很符合,而且在这些作品的每个镜头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
  我们是知识分子,就要有一颗关怀社会的良心。
发表于 2005-9-22 17: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所以我们要警惕那种影视记录手段,比之文字的东西就是”客观真实”的想法。
  关于什么是影视民俗?是以民俗学的思想去指导影视记录,还是以影视为手段,去展现一个民俗的生活?另外,还要回到一个说不清的话题,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生活。影视民俗与一般的记录片的区别?现实生活中,是否能分出民俗与非民俗?
   现实生活,就是民俗生活,如此,反映现实生活的,就是影视民俗。因为现实生活从来就没有与传统社会真正的断裂过,也就是说民俗也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他的俗民及俗民的生活。只是我们所见的民俗存在方式,与原来的发生了变异,于是有的人就说,这没有民俗的东西了,没有传统的东西了。
   至于是否就是影视民俗学,及影视人类学框架下的研究对象,或就是影视人类学所称的作品,则说法不一。真正的田野调查记录下的影视作品,(也就是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之一)与一般意义上的影视民俗作品,人文精神关照下的作品,还是有所区别,反正不是研究者,要认真地看完那称为“影视人类学”作品的人,倒是要些耐心。
   关怀社会的观点,我倒是很赞同。
[ 本帖由 guojianxun_71 于 2005-9-22 17:41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9-22 19: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关心社会、人文关怀这些是最基本的原则,除此之外呢??
发表于 2005-9-22 19: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我想如果要称得上是一部影视人类学或者影视民俗学作品,而不是记录片,最主要是要有问题意识,就像是我们做论文一样,只不过这时我们用的不是笔,而是镜头,大家认为呢?
发表于 2005-9-23 08: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对的,有问题意识,但还不够。最为关键的就是一般的记录片产生的过程,与所称的影视人类学或者影视民俗学作品产生的过程,是有很大差别的。那就是“田野”意识,或者说就是田野准备、田野进入、田野伦理等等。
    如此,我们的影视文本才是学科意义上的文本,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人文关怀下产生的作品。
    只是,若要作影视文本,其要求比一般的只带纸、笔等传统方式的田野调查,其技术要求和田野关系的处理上,难度要稍大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10: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谢谢大家对我的帖子的关注和支持!
    暑假由于种种原因,很少上网,自己对自己的帖子关注就不够,实在是惭愧啊。
    现在我终于在一个新的地方安顿好了,可以安安静静的读三年书,可以上网和大家交流,向大家学习。看到暑假沉寂之后,大家能继续关注帖子并讨论,很高兴的。下面是我的读书小记,愿意贴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不妥之处,请多多指教。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11: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关于影视民俗的研究情况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提出了阐释人类学。在《文化的解释》中,他摆脱传统束缚指出:“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学科,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学科。”由此,人类学研究从对实证性科学结论的追求转到意义的阐释上来。其实作为人类学的兄弟学科,民俗学本质上也是阐释性学科,它和人类学一样,在涉及价值,意义等时能够完成自然科学无法企及的任务。阐释,往往和纪录联系在一起。在同一时代,纪录方式和阐释的方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我想从纪录方式说起。
     记录方式的改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历史和人类生活的纪录和阐释。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留下了各种样式的文献和记载,以作为印证和检讨自身存在的参照,也使自己的文明得以传承。人对世界的认知起始于他对事物的记忆,人为了印证自己的记忆而创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纪录,在不同的纬度上为自己的记忆也为后人的认知提供形形色色的知觉材料。人们通过自己能够接触到的知觉材料来编织自己对物的感知经验,所以就这个意义上说,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纪录方式的延革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对物的认知——就像照相术在近代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历来对事物的见证方式,当人们在技术层面完成了对电影的创造时,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上对人的经验现实进行复制的纪录方式也就随之而降生了。在语言的环境里,我们听到意识的存在;在文字的环境里,我们看到意识的存在;而在现代影视传媒环境里,我们则有史以来视听同步,最大限度地感知意识的存在。影视让人们“在突然之间,以一种全新的存在状态与现实相连。”影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并且随着影视被人们广泛深入的应用,它已经从视觉性走向言语性,概念性,走向思维观念的书写和创造。
     必然地,影视这种新的纪录方式也光顾了民俗学这片园地。尽管影视将文化元素作为视觉语言来叙述,通过视觉语言和形象的功能展示和表达自己的文化判断和价值观,但是形象与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存在一种不可改变的关系,不可能为达到我们的阐明的目的而完全改变,因为形象总是比任何阐明更能详尽表明......因而,影视对民俗事象和民俗过程的纪录比语言,文字等纪录信息方式更接近观察,这一特征已经使它对民俗学者有潜在的价值。现实中也正是如此,这种技术正被民俗研究用到长期稳定的用途上:用作纪录工具,去纪录太复杂,太易消失等用手不能纪录下来的民俗事象,用作抢救民俗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为后来的研究者抢救保存资料。因为有的民俗行将消失,还不具备研究它的理论工作;另一方面就是比较研究,可以是共时的(跨文化比较,或者宏观-微观的比较等),也可以是历时的(个人成长史或文化变迁史等)。
     然而,影视的优越性并不能使我们回避一个我们不愿谈及的问题:即影视纪录民俗时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客观。这也是楼上争论的焦点问题。确实,影视纪录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观察,但是不能摆脱制作者自身的和文化的偏见。制作者的文化偏见,理论偏见等不仅影响到他对资料的剪辑和处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分析。也就是说,由于操控摄象机的是不同程度带有偏见的人,所以对客观纪录来说,技术手段的可行并不是做到客观纪录的充分条件。但是技术手段本身没有偏见,没有做到客观的责任在人而不是技术。
     另外我觉得,对影视手段与其对象的关系的讨论也许会对客观纪录有帮助。到目前为止,影视是反映文化还是重塑文化的争论没有统一的答案。有人认为,影视作为一种自觉和不自觉的工具一直肩负着重塑文化的使命。通过电影重塑文化的实践几乎和媒体电影产生的时间同步,它的历程可以囊括整个近现代传媒发展史。也就是说,影视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是能动的。但是也有人说,摄影是现代的驱妖术,原始社会有面具,资产阶级有镜子,我们有影象......我们认为通过技术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世界,然而其实是世界这一边通过技术向我们强调它的存在。这个主客关系的反转发挥着惊人的,不可轻视的作用。上述两种观点,前者让我们对影视对其对象的客观纪录产生怀疑,而后者又让我们对此存有希望。在这种矛盾的认识中,我觉得二者的关系是互动,但是这样表述时,心里是虚的,这是我思考不成熟的缘故。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指导。
   
     以上是读《影视文化读本》,《人类学电影》,《影视人类学原理》,《影视纪录片创作》等书时的小记,方便起见,所用语句未表明出处,特此说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16: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