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36|回复: 49

2013年12月有关“‘公共民俗学’的概念与实践”的主题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1 05: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共民俗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领域,在这里我引用美国知名公共民俗学家Debora Kodish的界定,所有的民俗都是公共的(What folklore isn’t public?),而公共民俗学是泛指一切致力于民主的文化参与的工作(public folklore as an occupation committed to broadly democratic cultural participation) (2012, 579)。有关讨论的参考文献如下:
中文文献
[美] 罗仪德 、游自荧(著), 丁玲(译). 2013. 《美国公共民俗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美国民俗学会理事长Timothy Lloyd(罗仪德)访谈录》。《民俗研究》,2013年11月15日。
英文文献
Kirshenblatt-Gimblett, Barbara. 1988. “Mistaken Dichotomies.”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101 (400): 140-155.
Kodish, Debora. 2013. “Cultivating Folk Arts and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126 (502): 434-454.
Kodish, Debora. 2012. "Imagining Public Folklore." In A companion to folklore, edited by Bendix, Regina, and Galit Hasan-Rokem, 579-597.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第一篇英文参考文献可以在Ba r b a r a K i r s h e n b l a t t - g i m b l e t (简称BKG)在纽约大学的个人主页上下载 thttp://www.nyu.edu/classes/bkg/web/dichotomies.pdf
BKG是美国非常出色的民俗学家,她打破了美国民俗学学院派和公共派的壁垒,并在自己的研究中将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她的重要成果在她个人主页上都可以下载,http://www.nyu.edu/classes/bkg/web/
第三篇英文参考文献已经上传QQ群,最新的一篇,第二篇,也将上传。

另外,美国公共民俗学的几大主要机构及其代表项目请参见:
1.  “Heritage Projects and Place-Based Education” at the 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website: http://www.loc.gov/folklife/edresources/ed-heritage.html
2. Video about the Smithsonian Folklife Festival at http://www.folklife.si.edu/center/festival.html
3. 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 annual meeting description at http://www.afsnet.org/?page=2013AM2

如果有其他很好的参考文献,欢迎大家补充。
另外,我们多次讨论到知识分子在面对政治强权时的两难处境,正好今年全国最火的一出话剧《蒋公的面子》很好地展示了这个主题。这出剧目是基于南京大学一个一句话的传说演绎而成,以南京大学校史为题材,通过1943年蒋介石兼任南京大学(时称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时,邀请三位中文系教授赴宴的史实,形象地揭示了知识分子面对强权时的复杂心态。这出话剧本来是南京大学文学院为纪念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所创作的学生话剧作品,没有想到火得一塌糊涂,演出了一百多场,后来全国巡演,目前在美国演出。有关视频在网上有传播,大家在刻苦读书之余,也可以稍作娱乐一下。
这一次的讨论准备换一种形式,从12月8日到12月18日,该讨论将在网上延续一周。当然前后时间大家仍然可以跟帖留言,畅所欲言。因为我梳理的都是美国公共民俗学的材料,如果大家有任何中国相关领域的材料,欢迎补充。大家在阅读完参考文献之后,可以将自己的读后感或问题张贴在论坛上,哪怕是一句话两句话都行,这样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具体问题展开讨论。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另外,关注民俗节日的同仁也可以多多关注一下史密斯民俗生活节,筹备小组将在明年组织一个有关中国民俗的专门展演与活动。目前,小组成员正在收集大量的有关中国民俗的材料,在刚刚过去的美国民俗学会的年会上,他们参加了所有有关中国民俗研究的小组讨论,只可惜今年有关中国民俗的小组讨论有点少,没有办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 本帖最后由 淇园之竹 于 2013-11-25 02:40 编辑 ]
发表于 2013-11-21 20: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期待关于公共民俗学的讨论!现在看,米已经有了,就等下锅了~
发表于 2013-11-21 20: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另:《民俗研究》上新发表的《美国公共民俗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知道LZ能否提供电子版?
我想,纸版《民俗研究》到达图书馆的速度可能没有那么快,而且也不是每个学校都会订购这个杂志,而知网的电子版恐怕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23: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一些QQ上重要的讨论集中于此吧

苏长鸿(383512199) 9:29:17 PM
文化政治学
苏长鸿(383512199) 9:30:06 PM
其实中国民俗学一直有很强的政治身份
苏长鸿(383512199) 9:31:36 PM
但究竟是站在民众一边还是为党的意识形态服务
苏长鸿(383512199) 9:32:18 PM
并未做深入的讨论
苏长鸿(383512199) 9:35:09 PM
且就民俗工作。比如集成,非遗而言。一方面是为民立言,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文化政治。
苏长鸿(383512199) 9:39:11 PM
不过奇怪的是。中国民俗学在参与公众文化实践时并没觉得有多么不自在。同时,这种张力可以跟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中国实践类比。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00: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陌上花开 的帖子

很抱歉,我并没有电子版,而且涉及版权,这篇文章的草稿也无法公布。好在这一次讨论的参考文献甚多,大家也可以找一些其他的重要中文文献做讨论。大虾意下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00: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淇园之竹 的帖子

之前是把重要文献列出来了,但是主要问题尚无涉及。现在我先把自认为重要的一些问题列举出来,只是为了抛砖引玉:
1.        什么是“公共民俗学”?美国民俗学家对这样一个重要概念的认知经历了怎么样的变迁?这种变迁与整个民俗学界重大的学术转型是怎么样关联的?
2.        一些学者认为“公共民俗学”这个概念并不存在?为什么?你同意吗?这个概念有存在的必要吗?
3.        美国公共民俗学家一个基本的政治立场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利用民俗传承和表述本身推进社会变革的?
4.        美国公共民俗学家在实践中推进了田野研究或民族志研究的最新范式,这种最新范式是什么?在实践中是如何实现的?
5.        美国公共民俗学有三大主要机构,国会图书馆的民俗生活中心,史密森博物馆的民俗生活节日,和美国民俗学会,这三大重要机构都有自己重要的历史,那他们是怎样将民俗实践者、研究者和社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为社区服务的主旨何在?体现了民俗学家怎么样的最高理想?
6.        民俗研究的目的何在?公共民俗学家如何在实践中达成了这一目的?
7.        一位教授曾经对我说:“美国民俗学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打量若干年后中国民俗学的镜子。”那么美国公共民俗学的实践对于中国民俗实践的拓展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 本帖最后由 淇园之竹 于 2013-11-25 00:10 编辑 ]
发表于 2013-11-25 13: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淇园之竹 的帖子

其实国内对公(众)共民俗学的理论探讨还比较少,现在见得比较多的还是对美国公共民俗学的介绍。这些介绍包括国内学者的梳理以及美国相关公共民俗学者对美国公共民俗学的历史与实践的介绍。这一方面,我所见到的文章有以下几篇:
1.安德明:《美国公众民俗学的兴起、发展与实践》,《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2.杨利慧:《美国公众民俗学的理论贡献与相关反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美]迪姆·罗仪德著,饶琴等译,《史密森民间生活节:公众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例》,《文化遗产》2008年03期;
4.[美]比尔·艾伟著,张举文等译,《美国民俗学的三个分支》,《文化遗产》2008年04期;
5.[美]罗伯特·巴龙著,黄龙光译,《美国公众民俗学:历史、问题和挑战》,《文化遗产》200年01期;
除此之外,还有日本民俗学者对日本公共民俗学研究的介绍,如
菅丰:《日本现代民俗学的第三条路——文化保护政策、民俗学主义与公共民俗学》,《民俗研究》2011年02期。
直接讨论中国的“公共民俗学”的文章,我只见到一篇:
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思想战线》2012年06期。

尽管学界对“公(众)共民俗学”这一概念并不陌生,但似乎对于“公(众)共民俗学”的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其实并没有展开。私以为,对于美国公共民俗学的历史,经由国内学者以及美国公共民俗学者的介绍,我们现在也已经大体了解。但我们还不够了解的是美国公共民俗学的实践:内容、理念以及相关探讨与反思。如果在LZ提出的问题中加入一些这方面的介绍与讨论,或者将LZ提出的问题借助具体的公共民俗学实践案例来探讨,不知道可行不可行?

[ 本帖最后由 陌上花开 于 2013-11-25 22:2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01: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陌上这么系统的梳理与介绍,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陌上所建议的主题“美国公共民俗学的实践:内容、理念以及相关探讨与反思”确实是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而有关这些问题,我所列的有关美国公共民俗学最新的两篇文献则很好地部分地解答了这些问题:
Kodish, Debora. 2013. “Cultivating Folk Arts and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126 (502): 434-454.
Kodish, Debora. 2012. "Imagining Public Folklore." In A companion to folklore, edited by Bendix, Regina, and Galit Hasan-Rokem, 579-597.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Debora本身是一位资深的民俗学实践者,而她二三十年的实践得到很多美国同行的认可。2012年美国民俗学会的年会,当时的主席特意请她做主题发言,后来也就成为“Cultivating Folk Arts and Social Change”一文。她当时做完发言,全体起立,掌声经久不息,很多人都以此向她致敬。在这篇文章里面,她列举了自己二十多年来在Philadelphia Folklore Project (PFP)费城民俗项目 实践经历的三个主要个案,来阐释他们以社区为中心,与其中的艺术家和活动家通力合作,联合推进社会改革的实践活动。而他们的实践活动,又是在最新最前沿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三个个案包括:1.与非裔故事家合作以讲故事的形式反对种族歧视、争取民权;2.与非裔发型师合作利用传统推动“自由梦想”的实现;3.与亚裔社区合作争取社会公平与正义,并创办民间艺术与文化的专门学校。这些个案都是多年持久的项目,民俗学家与社区艺术家和活动家结成联盟,共同为社区服务,力图创建一个公平而正义的社会,在其中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这篇最新的文献,大家可以多多讨论一下。

其实有关罗仪德的访谈,是由整个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的活动引起的。因为中美非遗论坛还在进行,陆续将会有很多的合作项目,如果可能,大家也可以以此为个案展开讨论。有关信息,中国民俗学会的官网上也有报道,美国民俗学会的官网上也有很多重要信息。这个项目将有中美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也有民俗教育领域的合作。很多项目都是非常让人期待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02: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陌上花开 的帖子

另外,陌上君所说的公共民俗学在中国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实,从古代的“采风”到上世纪初的歌谣征集运动,再到后来的三套集成、非遗保护,都属于公共民俗学的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活动,学者与公众的互动在中间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但是,基本上这些活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普通民众主要是被教育被改造的对象。美国公共民俗学最新的实践活动多是提倡自下而上的“民主”的“文化参与”,以社区为基础,强调社区成员及其艺术家和活动家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模式。民俗学家力图避免的是学术话语和体制的霸权和对民众利益的盘剥。而这些是和美国本身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虽然这个体制本身的弊端也经常被攻击。中国的政治体制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学者与政府的合作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只是在面对民众的时候,学者应该采取何种姿态,这还是值得讨论的。
发表于 2013-11-27 08: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淇园之竹 的帖子

惭愧!刚刚艰难地读完:
Kirshenblatt-Gimblett, Barbara. 1988. “Mistaken Dichotomies.”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101 (400): 140-155.
正在阅读:
Kodish, Debora. 2012. "Imagining Public Folklore." In A companion to folklore, edited by Bendix, Regina, and Galit Hasan-Rokem, 579-597.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我要尽快在12月15日之前读完相关文献。希望到时候能参与讨论。
发表于 2013-11-27 08: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淇园之竹 的帖子

关于公共民俗学者的立场问题,我非常感兴趣,期待在这个问题上有更多分享与讨论。待我上完这周的课,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 本帖最后由 陌上花开 于 2013-11-27 09:1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0: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陌上花开 的帖子

这些英文文献,我读着也很费劲 那就期待着陌上君的个案分享喽
发表于 2013-11-27 18: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决支持师姐的主题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00: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吴新锋 的帖子

谢谢,谢谢!!今天是美国的感恩节,在这里,要感谢这里的每一位同仁的支持与帮助!不论是口诛笔伐、华山论剑,还是倾心长谈、惺惺相惜,都让我得到很大的恩惠与教益。感谢每一位,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在让我缜密自己的思维,学会如何更好地沟通与交流。每一天都在进步,这是我最理想的状态。谢谢各位的帮助与成全!!感恩节快乐、天天快乐!!
发表于 2013-12-1 12: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读完竹子的访谈录,很好!
罗伊德在美国民俗学会的身份应该怎么翻译更好?(理事长、执行会长、秘书长?)
另,《民俗研究》刊载文章的电子版,很快就会被“知网”等收录,届时可以去下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 21: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