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19 22: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QQ上精彩的讨论,画龙点睛
苏长鸿(383512199) 12/18/2013 9:57:25 PM
中美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可以不玩非遗的游戏,因为他知道这个很花钱。但是公共民俗学是很实在的东西,他们愿意做。
苏长鸿(383512199) 12/18/2013 9:58:22 PM
中国如果弄非遗,可能更加不会有人提公共性的讨论了。
高老师的新书说见证公民性的成长
苏长鸿(383512199) 12/18/2013 10:00:16 PM
其实新政府不让提公民社会。公共性之讨论变得越来越难。
苏长鸿(383512199) 12/18/2013 10:01:44 PM
非遗是官方唱主角,公共民俗学敲边鼓。
苏长鸿(383512199) 12/18/2013 10:08:44 PM
现在非遗热过去,官方提倡公共文化管理的概念。这里的公共其实跟公共性相去甚远。反而成了一种社会控制的潜在模式。近年来不断有各级政府说要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也强调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民俗学可以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甚至可以成立服务类的机构,像社会工作一样,让政府来购买。
王鑫(413144468) 12/18/2013 10:10:04 PM
真个很难吧
政府一般都是取缔,不会购买
而且没有经费、没有人员机构如何维持
苏长鸿(383512199) 12/18/2013 10:11:18 PM
所以公共民俗实践背后的政治学后台,或许跟美国是相反的方向,但是大家可以借鉴美国模式做同样的社会事业
张礼敏(28681642) 12/18/2013 10:11:29 PM
民俗学的服务类机构可以立足民俗学会
王鑫(413144468) 12/18/2013 10:12:27 PM
政治体制及理念就很不同,所以只能部分借鉴
民俗学会现在也是面临人员和经费问题
因为我们是非盈利机构
张礼敏(28681642) 12/18/2013 10:13:24 PM
呵呵
苏长鸿(383512199) 12/18/2013 10:13:28 PM
你说取缔是民间组织,当然服务性的社工机构也属于民间组织。不过只要你的目的单纯,政府不会随意取缔。每年上海有几百家社会福利机构生存,都是政府出一定的资助
张礼敏(28681642) 12/18/2013 10:13:44 PM
嗯
王鑫(413144468) 12/18/2013 10:13:46 PM
所以服务也只能是咨询性质
张礼敏(28681642) 12/18/2013 10:14:14 PM
要想政府资助就得去摸政府的脉
王鑫(413144468) 12/18/2013 10:14:21 PM
是的,前提是不能与政府唱反调
张老师说的对
苏长鸿(383512199) 12/18/2013 10:14:39 PM
你说的取缔二字正好能说明中国的公共服务其实是一张皮,背后是社会控制的逻辑
王鑫(413144468) 12/18/2013 10:14:53 PM
要看政府需要什么,做这个服务有没有价值
张礼敏(28681642) 12/18/2013 10:15:24 PM
是的
资助对政府有帮助的,取缔不听话的,社会控制
王鑫(413144468) 12/18/2013 10:16:06 PM
刁统菊(554328337) 12/18/2013 10:16:19 PM
《中华文化画报》下设一个非遗栏目,只要是和非遗有关的,都可以写,字数在4千字左右,要有配图。稿酬大约400元左右。最近我们想上一组有关“过年了”的专题,大家可以从节日礼俗的角度来谈谈“过年”的习俗、文化内涵、精神追求等等。当然,结合你们专业最好,围绕“过年”来写写你们想写的东西。联系人
李卫" <liwei7776@126.com
苏长鸿(383512199) 12/18/2013 10:16:29 PM
因此目前在中国,公共民俗学的实践主要不是参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脉,而是跟国家对接,走市场道路
张礼敏(28681642) 12/18/2013 10:16:39 PM
对
王鑫(413144468) 12/18/2013 10:17:02 PM
配图有什么要求吗
同意
张礼敏(28681642) 12/18/2013 10:17:26 PM
因为我们是民间组织,政府就可以说是资助公共服务了。
苏长鸿(383512199) 12/18/2013 10:18:13 PM
上海许多NGO存在,很多都是规避掉政治意图的。比如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慈善,可以去做。
苏长鸿(383512199) 12/18/2013 10:22:46 PM
公共民俗学的中国实践,一方面看到文化馆非遗中心属于国家事业单位,吃皇粮的,属于吃人家的嘴短。但另外也要看到国家提倡的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的趋向。我了解现在很多地方文化馆都有市场化运作的实践。但是问题就在这,中国的市场中是否存在强烈的国家在场。
王鑫(413144468) 12/18/2013 10:24:14 PM
个人估计会有,强烈程度就不知道了
王鑫(413144468) 12/18/2013 10:25:46 PM
我饭饭去了
苏长鸿(383512199) 12/18/2013 10:29:24 PM
市场的公共性和自主性甚至是文化市场的自律性有没有培育出来。民俗学一直强调去商业化,其实最大的问题也在这里,不依靠权力不依靠资本的中国公共性在那里。如果能找出来独立于这两种力量之外的第三种力量。是可以做事的。
郑木溪(61306476) 12/18/2013 10:30:27 PM
党管一切
你无法逃避
咸宁民协万(317464247) 12/19/2013 12:40:20 AM
刚学习了三中全会精神,有个观点特别瞩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学术观点如果不符合当前政治趋势,恐怕没有立足之处。
苏长鸿(383512199) 12/19/2013 12:58:00 AM
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现在终于是市场为主计划为辅。
民俗学肯定不能按照计划经济的思维思考文化实践问题了
淇园之竹(149214842) 9:34:44 AM
谢谢大家画龙点睛的点评与讨论,我已经把这一次的讨论转到论坛上了。未来之事,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今天严密的思考和讨论,有助于明天的实践。我在美学习多时,深感美国学者不论做研究还是参与实践活动,眼光始终向前看,甚至会预见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他们真正想做的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一直都在学习他们学术上和实践中的这种远见。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有时候我们往后看的居多,或者只顾眼下,顾不得长远。不论意识形态和市场发展如何起伏变化,我想总能找到苏老师所说的“第三种力量”,不因强权和金钱而改变,或许这真的就是文化均衡发展的重大潜在动力。
[ 本帖最后由 淇园之竹 于 2013-12-19 22:3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