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淇园之竹

2013年12月有关“‘公共民俗学’的概念与实践”的主题讨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22: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叶涛 的帖子

谢谢叶涛老师捧场!!
罗仪德在美国民俗学会的身份是Executive Director,中文可以翻译成 行政总监、执行理事、常务董事 等,我好像把它翻译成了理事长,其实也相当于秘书长。怎么翻译都行,就看老师想在何种语境下使用
其实,我也很期待下载访谈录的电子版,那就等着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23: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珠算列入非遗

一直想找一个公共民俗学相关的个案讨论,现在发现网上正在火热地讨论珠算列入非遗之事。有支持的,有反对的,讨论甚是热闹。有学者反对将这样过时的文化列入世界非遗,声称还不如将类似于韩国泡菜文化这样的活态传统列入非遗,大家如何看?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23: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兆元老师评说珠算非遗

转自田兆元老师微博:中国申报的是珠算,韩国申报的是泡菜,凸显出对于文化价值认识的巨大差异。泡菜天天吃的,珠算束之高阁的。一个活态的,一个失去用途的。算盘确实了不起,但是是退休人员了,而泡菜是生机勃勃的员工。韩国在泡菜一个领域有领先了。

相比算盘,兰州拉面,老干妈豆豉等更加具有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因为他们可以使世界人民现实分享,带给世界具有现实价值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乃是生机勃勃的中国传统技艺。我们能够向世界推广中国算盘吗?

QQ上的讨论
孟令法(296577121)  10:44:47 AM
田老师说的一点不错。昨晚我们在民俗学志愿者团队的群里还聊过这个,都说自己小学时学过算盘,但相比于泡茶,大家似乎更喜欢吃。现在我们已经无法再回忆起算盘到底该怎么打了,如今的计算设备那么发达,算盘还能起多大用处呢?它如何从高阁中再次走出,似乎很难,更不可能比泡菜更容易开发。需要思考!
这是我昨天回复的
田兆元博客:我以前是怎么都不会认为韩国能够有什么领先的东西,现在看,他们确实是文化观念先进,对于文化的悟性很深。中国的管理者和企业差的太远。我们搞非遗的一群人,竟然也是如此思想落伍。可能真的要把中国文化毁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23: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淇园之竹 的帖子

孟令法(296577121)  10:45:38 AM

我觉得,田老师有这种论述,可能和他目前关注的文化产业有关

孟令法(296577121)  10:46:19 AM
虽然很现实,但很实用

淇园之竹(149214842)  10:50:18 AM
民俗学的研究不应该不关注现实,不应该固步自封。支持田老师

孟令法(296577121)  10:51:11 AM
我觉得,田老师这个说得不错。我曾在重庆看到过拉面表演,那个面拉的像头发丝一样,一根都没断,真是绝了
这种即有实用性又有表演性的民俗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淇园之竹(149214842)  10:52:40 AM
对,就是还在活态传承的民俗技艺与传统
孟令法(296577121)  10:53:19 AM
在重庆瓷器口,人山人海的买小麻花
其实很多人不是在买成品,而是在观看麻花的制作过程
孟令法(296577121)  10:54:51 AM
从镇口走到镇尾,根本不用买,一路品尝就够了,这是磁器口的一大特色!

[ 本帖最后由 淇园之竹 于 2013-12-16 02:5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00: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淇园之竹 的帖子

孟令法(296577121)  10:56:42 AM
其实,我国八大菜系,各个都可以是国家级非遗,甚至成为世界级非遗
淇园之竹(149214842)  10:56:51 AM
是滴,是滴,完全支持
孟令法(296577121)  10:56:59 AM
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方菜系,甚至小吃都可以
像福建沙县小吃,果真已经走遍全国,甚至在各大高校都有他们的门市部
淇园之竹(149214842)  10:57:31 AM
最近几年出了不少饮食文化研究的重要著述,最出成果的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
孟令法(296577121)  10:57:43 AM
是呀
吴婷云淡风轻(931494607)  10:57:55 AM
这个时间点说好吃的,真是越说越起劲呀
孟令法(296577121)  10:58:33 AM
好像万建中老师正在做北京饮食民俗
淇园之竹(149214842)  10:58:37 AM
其实,日本料理和韩国泡菜文化的申遗,是适应了国际学术界的大热门和大趋势的。其实,日本文化学者和韩国文化学者,对世界最新学术成果的吸收和消化非常快
孟令法(296577121)  10:58:53 AM
是的
我们现在似乎还在啃欧美,甚至日韩已经用了多年的理论
淇园之竹(149214842)  10:59:24 AM
这说明,各位同仁们大有可为啊,以后新的学术成果将会层出不穷
孟令法(296577121)  10:59:42 AM
没有跟上潮流,更没有自己的创新
像我们现在的服饰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00:15 AM
其实,学术一方面是薪火相传,一方面是创新
…………

[ 本帖最后由 淇园之竹 于 2013-12-7 03: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0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淇园之竹 的帖子

民俗学论坛有最新的有关珠算非遗的讨论,具体请参见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00: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 美国高校 民俗学项目 的介绍

美国民俗学会的网站 上 有专门介绍美国高校民俗学项目的网页,包括本科项目、硕士项目和博士项目。

http://www.afsnet.org/?WhereToStudyFolklore

Folklorists teach, carry out research, and provide community service at many universities in the US, Canada, and abroad. They teach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courses on all kinds on folklore, from introductory classes to specialized seminars; carry out library and field research in all areas of folklore throughout the world; organize and archive their own and others' documentary materials; deliver lectures and talks both on and off campus; publish papers, articles, and books to communicat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bout folklore; and work (again, both on and off campus) to support their field.

A number of universities have folklore departments, programs, or centers that offer coursework in folklore leading to PhD or MA degrees, or BA-level majors or minors. Since many faculty and students at these programs do fieldwork in the regions where their university is located, these programs can also be good sources for information about local folk traditions.

To begin to learn about these folklore departments, programs, and centers, please click on the links below to connect to their web sites. Remember, though, that in planning your education a web search is not enough; you should follow up by making personal contact with faculty members and department administrators to learn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strength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departments that interest you. Remember, too, that folklorists teach folklore courses at many universities that do not offer undergraduates majors or minors, or graduate degrees--check your university's web site for details.

Universities with PhD Programs in Folklore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diana University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é Laval
University of Albert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University of Louisiana at Lafayett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Oregon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Universities with MA Programs in Folklore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Goucher College
Indiana University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Texas A&M University
Université Laval
University of Albert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University of Louisiana at Lafayett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Oregon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tah State University
We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
Universities with Undergraduate Majors, Minors, and Concentrations in Folklore

Arkansas State University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Cape Breton University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Harvard University
Idaho State University
Indiana University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Alberta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University of Kentucky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Oreg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Sudbury/Université de Sudbur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We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00: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民俗学的美国国家机构和国际机构(包括中国民俗学会)

http://www.afsnet.org/?NatlIntlOrgs

Follow the links below to the web sites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Library of Congress

Association canadienne d'ethnologie et de folklore/Folklore Studies Association of Canada

Association of Western States Folklorists


Australian Folklore Network



Catalan Folklore Archive (Arxiu de Folklore)


Center for Folklife and Cultural Heritag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nd Smithsonian Folkways Recordings

China Folklore Society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Volkskunde

English Folk Dance and Song Society

Folk and Traditional Arts Program,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The Folklore Fellows (Finland)

The Folklore Society (United Kingdom)

The Folklore Society of Japan

Folkstreams

Fund for Folk Culture

Instituto Nacional de Antropología e Historia (Mexico)

Local Learning: The National Network for Folk Arts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Folk Narrative Research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Traditional Arts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National Folklore Support Centre (India)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Slavic and East European Folklore Association


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

Society for Folk Life Studies

Société internationale d'ethnologie et de folklor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thnology and Folklore

StoryCorps

UNESCO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Veterans History Project, 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Library of Congress

Western States Folklore Society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00: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 公共民俗学 项目 比较完整的清单

美国到底有多少公共民俗学项目,清单列得很长
http://www.afsnet.org/?USPubFolklore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04: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决议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12096
教科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
第八届常会第8项议程8.8号决议

--------------------------------------------------------------------------------

委员会

  1.  注意到中国已提名将“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申报文件编号为00853)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运算方法。人们根据口诀,通过手指拨珠,便可以完成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以及解高次方程等数学计算。中国珠算在中国数学研究、运算实践和智力培养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珠算口诀易于掌握,既是运算规律的具体体现,又是运算实践的概括总结,初学者只需适度训练就可达到快速计算的水平,而且珠算能手普遍头脑反应敏捷。珠算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具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感。珠算主要通过口传身授和自我习得的传统模式而得以世代相传。珠心算的训练能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今天,珠算不仅在促进计算技术、认知图式、教育心理、智力启蒙等方面发挥着作用,而且对文化创造的诸多领域如民俗、语言、文学、雕刻及建筑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申报材料中所包括的信息说明,该提名满足了列入“代表作名录”的如下评审标准:

  R.1 :珠算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也是一种实用工具;这种计算技术经世代传承,一直适用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

  R.2 :将中国珠算列入代表名录,有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促进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尤其是提供了一个适应当代需求的范例。

  R.3 :对当前保护和弘扬中国珠算的努力做出了描述,制订的保护计划包括出版该项目的研究成果、编制手册,以及在政府和相关组织的支持下举办比赛、示范和研讨会等。

  R.4 :该遗产项目的提名申报,体现了传承人、学者和社团组织,尤其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的积极参与,以及与地区和国家政府部门的合作。相关社区提供了尊重其意愿且事先知情的同意书。

  R.5 :中国珠算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名录由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负责更新。

  3.  将“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0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科文关于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决议】

R.1 :珠算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也是一种实用工具;这种计算技术经世代传承,一直适用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

问题:谁能拿具体扎实的研究向我清楚地论证:珠算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这里的中国人到底是谁?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现今13多亿人口?这么说,如果没有珠算,中国人就不能凝聚在一起?不能成为统一民族国家?还有,谁能向我证明:珠算“一直适用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有多少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可以显示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在一直使用珠算?“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具体有哪些,请论述清楚?

R.2 :将中国珠算列入代表名录,有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促进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尤其是提供了一个适应当代需求的范例。
珠算是怎么“适应当代需求”的?请举例说明。提升非遗可见度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多了去了,就因为一个算盘,珠算就提升非遗可见度了?

R.4 :该遗产项目的提名申报,体现了传承人、学者和社团组织,尤其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的积极参与,以及与地区和国家政府部门的合作。相关社区提供了尊重其意愿且事先知情的同意书。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到底是啥背景啥来头,咋就替十几亿人口代言了呢?

[ 本帖最后由 淇园之竹 于 2013-12-8 07:2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02: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BBC News: 政府決定除夕不放假 中國民眾問怎麼過年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 ... china_holiday.shtml
中國國務院周三(12月11日)宣佈了對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修改,不再將除夕列入春節放假日子,而規定春節放假起始時間由農曆除夕至正月初二恢復為正月初一至初三。

這一決定公布後,中國公眾紛紛表示不滿。
在新浪微博組織的一項調查中,兩小時內有超過43000名網友參與,其中近九成的人反對取消除夕作為法定節假日。
中國媒體引述清華大學假日改革課題組負責人、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蔡繼明則認為,此種改進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調休雙休日的做法,照顧了很多公眾的意見。
中國農曆春節是傳統中一年最為重要的節日,部分企業自發地將除夕視為放假日,允許職工提前回家過年。
因此有專家認為,除夕不放假實際上增加了人們休假的時間。
儘管如此,很多人對政府的這一調整意見紛紛,認為這是對中國數千年傳統的不重視。
網民質問

各地的網站上,人們對這一改變發表了諸多感想。
有人問:除夕不放假能叫過年嗎?除夕這一天,家裏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幹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都不在家的除夕,怎麼新桃換舊符?怎麼和家人歡聚守歲?是要父母自個兒在家等著子女還是要他們兩口子吃個團圓飯啊?
還有網民責問假日辦的專家們:你們沒家嗎?放多一天假國家會怎麼樣?你有沒有問過人民要不要放除夕?你要讓那些爭取除夕到家過節的上班族農民工情何以堪?
更有人將除夕不放假與春節聯合晚會聯繫在一起說:「除夕不放假的問題,嚴重擾亂個人嚮往過年的情緒,以後春晚不用看了,因為得日夜兼程往家趕,走的晚了沒凖連初一都趕不上了。」
有研究人員表示,除夕不放假會讓公眾獲得至少半天的隱性假期,因為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吃團圓飯是中國傳統,很多民營企業的領導也不例外。
而不少學者專家利用除夕不放假這一引入關注的熱點話題,不失時機地呼籲出台帶薪休假法規,以減少全國統一放假導致道路擁堵,交通緊張的老難題。
(撰稿:羅玲 責編:顧垠)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23: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QQ上的讨论:有关除夕放假不放假等

孙正国(228660863) 5:46:48 PM
可能不只是公共民俗问题,不是当代官员们对自己文化缺少尊重与必要的素养
淇园之竹(149214842) 6:52:40 PM
赞同
淇园之竹(149214842) 6:54:07 PM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也缺少一份敬畏之心和责任感,当然首先是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
郭永平(805461108) 7:46:50 PM
好像民国年间就是这样
郭永平(805461108) 7:47:06 PM
复古还是倒退?
苏长鸿(383512199) 10:32:48 PM
学者跟官方对话本身就是具有公共性的意涵
苏长鸿(383512199) 10:33:23 PM
李松,张士闪两位老师到我们学校讲座
苏长鸿(383512199) 10:33:58 PM
谈的问题都是国家与传统。礼俗互动的问题
苏长鸿(383512199) 10:35:08 PM
他们同时提到一个事件是,习主席在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的关于四个讲清楚的谈话
苏长鸿(383512199) 10:35:54 PM
现在民俗者要充分领会这个讲清楚的内涵。
苏长鸿(383512199) 12/12/2013 10:38:09 PM
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们学术的意识形态既然有领会领导讲话的潜规则存在,那么学者还怎么独立的代言民众跟国家对话。公共性是主席设定好的公共性。
苏长鸿(383512199) 12/12/2013 10:40:45 PM
因此永远陷入一个悖论是,民俗学永远觉得民众是对的。但是民俗学也必须承认国家的最高层是对的。于是,礼失求诸野变成了礼失怪干部。怪地方各级政府官员。
民俗学面对的是一个夹心饼干。
李向振(350052566) 12/12/2013 10:47:13 PM
同意苏童鞋的观点
民俗学到底是为谁说话的学问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22:12 AM
民俗是建言者,而不是决策者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22:27 AM
同意楼上。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22:36 AM
一切大政方针的制定,并不是学者所能真正看得清,搞得懂的
我们说,中国民俗学的发轫似乎是在为了改变民众的思想
但实际上又怎样呢
我们只能积极探查百姓的生活状态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23:52 AM
毕竟我们距离百姓很近
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太多的干预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生活祈盼
政府的决策,不会看到个别,只会从一般出发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24:54 AM
这是历史使然,这是现实使然
所谓的大政方针就是避开个体,而从集体出发的综合发展政策
最近李长春同志出了一本书,书名直接就是“文化”的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26:47 AM
的确,正如长鸿兄说的那样,民俗学似乎就是一个夹心饼,但这个夹心并不是人家给的,而是我们不断的往里面靠的结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和民俗学有关的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27:46 AM
而这个具有明显政策决定性的文化发展策略,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显学”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28:49 AM
而它又显然是遗产学方面的东西,不过,我们不少学者削尖了脑袋往里面挤,这正是将自己置于两难境地的一个最显著的表现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29:16 AM
学者本来是应该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的
挤进去,想替某个群体说话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29:47 AM
所谓公共民俗学,同样是一个舶来品,而现在有些学者又将民俗之“民”搞成“公民”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29:47 AM
独立性也就丧失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30:06 AM
似乎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就不是“民”了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30:13 AM
他们就不过节了
我们现在走得有点“太远”了
公共民俗学固然是一个好东西,但我们必须看清自己所在国家,所研究对象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31:24 AM
全民合理地违“规”过年,职工合法地失去加班费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31:25 AM
而并不是一味得“拿来主义”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32:39 AM
我们应该想想,当初我们民俗学界的学者们参与到制定节假日政策中的时候,是否想过当下发生的问题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33:08 AM
就像李向振说的,这次,民俗学该怎么说?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33:30 AM
传统节日放假才几年,就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民俗学者对此似乎并未站出来说两句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34:11 AM
这种“失语”是不是认识到我们在参与政策制定时的“错误”呢
在很多的申报项目,就像非遗申报一样,都会有个五年或十年计划
我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有过这种计划吗?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35:22 AM
而国家的发展也有五年计划,以及到2020年的中长期发展计划
我们民俗有计划吗
我们总是在说我们民俗怎样怎样好
受到国内外的好评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36:03 AM
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
尽管制定这样的国家政策并非都是民俗学者,但我们在其中的作用不可谓不大
而一旦“走漏风声”,百姓知道是这一帮人搞出来的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37:10 AM
后果会怎样呢
到时候只会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只能觉得是“好心办了坏事”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38:15 AM
到底是哪些学者参与制定的?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38:52 AM
因此,我们不能总是提出这样那样的理论,介绍、引入这样那样的理论,我们还是要从我们的“田野”出发,从我们的百姓需求出发、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39:48 AM
古人都知道从收集民歌是为了知民情、变政策,而现在的我们似乎走错了路
具体哪些人参与制定,天知道
返璞归真才是我们民俗学的正道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40:35 AM
貌似不是民俗学者参与的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40:54 AM
在正道上求道,才是光明之道
敏哥,这个事情,我们老师给我们讲过的,我们民俗学界的某些学者的确参与了,但具体有哪些我们倒是真不清楚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41:53 AM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认为,此次出台的假日调整方案,是在现有条件下最好的一个选择
在谈到除夕不再是法定假日问题时,刘思敏表示,这体现了两层面的含义:首先是回归传统,“2007年以前,春节假期都是从初一开始,而老百姓所说的过年也是从初一到正月十五,因此把春节假期放到从初一开始更符合公众过年的感受,大家会感到在家待的时间更长一些。”其次,从各单位实际放假的情况来看,如果从初一开始放,很多单位其实从大年三十下午开始就放假了,员工该买年货的买年货,该赶火车的赶火车,单位通常不会那么刻板,“在这种放假模式下,除夕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隐性’福利。但如果把春节长假从除夕开始放,那么这种‘隐性’福利将消失。”
当年除夕放假首倡者蔡继明:

“我不太赞成又改回初一”

2007年,清华大学成立假日改革课题组,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是这个课题组的负责人。当年,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提出,落实带薪休假、取消“十一”黄金周、增加春节黄金周,将除夕设立为法定假日。课题组的建议后来被采纳了一半:带薪休假政策开始研究落实,2008年开始,春节放假的时间由初一提前到了除夕。

昨晚,蔡继明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还是不太赞成把春节放假时间从除夕又改回初一,当年把春节放假时间点改成除夕时,主要就是考虑到除夕是民俗节日,如果当天不放假的话,很多民俗活动不好开展,千家万户的年夜饭也不好准备。”

6年后,除夕再次被挪出春节长假,作为这个提议的倡议者之一,蔡继明又作何感想呢?他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当年清华团队提出的这个方案也不能算完全“又打了回去”,“我们当时建议把除夕作为法定假日,主要是考虑到和初一连接形成假期,但这种放假安排的前提是增加春节假期。而要增加春节假期的前提,则是取消‘十一’黄金周,将‘十一’的两天挪给春节,这样春节长假得到延长。取消黄金周的前提,则是落实带薪休假,这三者关系是层层相扣的。”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42:47 AM
我们从这些言论中就知道了,民俗学的
社会学、人类学的
政治学的等等,都有参与
所以,我们看看后面的评论就知道,百姓对他们的看法了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43:28 AM
蔡继明表示,当年清华提出的休假方案,后来只被采纳了一半,“如果真的把春节长假再增加一天的话,恐怕就没那么多人抱怨了。”

在谈到新的休假方案为何把除夕挪出长假时,蔡继明分析说,他在参加一些座谈会时听到一些反馈,这就是如果从初一放假,那么公众有可能享受到七天半甚至八天的春节假期,这主要是因为部分企业自发地将除夕视为放假日,允许职工提前回家。

蔡继明表示,政府部门应该再下大力气落实带薪休假。因为集中放假、靠拼凑双休日形成假期,一方面会造成交通拥堵、一方面也会打乱公众休息和工作的节奏,“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落实带薪休假。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有关部门落实带薪休假的决心,因为只有这样方能缓解现有的矛盾。”晨报记者 吴婷婷
社科院内部也在争议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44:41 AM
应该不只是社科院
我想包括清华
北大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45:01 AM
我是说,同样是社科院,也在争议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45:04 AM
等等学校的相关人员都应该在争论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45:16 AM
可见只是小部分人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45:23 AM
当然,政见不统一,一定会挣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45:38 AM
只是挣的人是多是少的问题
但还是政策压倒一切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一样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46:15 AM
一部分不必天天去坐班的人给天天坐班的人制定放假政策,哈哈。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46:28 AM
当然了
现在很多大学教授除了上课时间来学校了,其他时间根本见不到人
这就是事实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47:31 AM
刘思敏他们的解释,说明这个放假政策或者说法定假日的安排,在拟定时就是准备好了大家会违规的。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48:18 AM
这个时间从今年十一,甚至从清明、端午就已经在发酵了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48:22 AM
法规是一种国家认同,具体到这件事,就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49:13 AM
在当下的国际时局中,领导层肯定是以国家认同为核心
而在当下的中国来所,百姓则是以民族文化认同为核心了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49:33 AM
再说除夕是过年的一部分,就只能从文化、学术上去说,而严格来说是不合法。
是的
所以就矛盾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49:57 AM
其实,除夕那天基本上还是晚上的吧
晚上上班的毕竟还是少数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50:14 AM
白天就开始了,比如上坟,接祖宗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50:33 AM
作为一个屁民,我们还是忍了、认了吧
其实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很少了
我们家从十年前就不干这事了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50:58 AM
很多网民也是这样说,忍了,或者说,与民无关
我们那边农村一直是这样,包括城镇里的人,会回到村里去上坟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51:24 AM
其实,我们应该具体了解一下网民的心理
其实在我看来,在大城市工作的,尤其是年轻人,他们知道什么是上坟、接祖宗吗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52:00 AM
网民心理可以分为好几类,牵涉到的具体利益不同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52:17 AM
当然,民俗本身就是利益的侧面
尤其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每个人都希望多一些休息的时间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52:59 AM
接祖宗回家后,整个城镇或者村里都是安静的,一大家人都在家贴对联包饺子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53:13 AM
其实,归根结底还在于现在的贫富差异、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53:16 AM
然后是守岁,再然后就是铺天盖地的鞭炮齐鸣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53:29 AM
物价水平、工资待遇
如果国家政策能够统筹安排这些民生问题,我想人们对节假日的要求也不会这么大了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54:13 AM
贫富差距带来的是具体怎么过年,但是政策上不应该将除夕认定为工作日。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54:39 AM
毕竟06年前没有节假日时,人们不是还在上班、过日子嘛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54:54 AM
老板们有了让员工感激的理由了
时代在进步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55:34 AM
其实,这个问题要看放在什么单位了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55:38 AM
关注民生的结果就是目前这个样子。。。。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55:49 AM
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公务员单位是不同的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55:54 AM

所以网民态度也不同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56:09 AM
很多事业单位、公务员单位,他们放不放假和平常没什么区别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56:23 AM
学校、学生都无所谓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56:48 AM
关键在于企业单位,因为企业是社会发展的大头,是人力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带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57:11 AM
起“决定性作用”的企业单位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57:38 AM
而且现在的退休政策,正像这些干体力劳动的人倾斜,让他们第一个试水延迟退休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57:57 AM
除夕上班的没有加班费,除夕不上班看老板态度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58:29 AM
其实,我们做民俗的就应该关注这些人的生活诉求,这是一种民俗思想的当代研究
从中我们可以为政策制定做出一些建议,而不是制定政策
从古至今,我们的文人只是一个谏言者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2:59:27 AM
文死谏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2:59:32 AM
甚至是那些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一品大员
无不如此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00:02 AM
因此,我们必须有前瞻性,不仅看到民众,也要看到政府、
我们这个夹心,要做的夹而不心
如果有这种本事,我们民俗学就有救了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00:39 AM
嗯,除夕的时候都给假日办打电话,看看他们还上班不。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00:50 AM
可以呀
实际上,他们也不想上班的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01:04 AM

宋颖(1739783330) 12/13/2013 1:01:06 AM
前几天看到两个微信消息,一个说2014的假期是元旦一天,春节3天,五一3天,十一3天,传统假日各1天。另一个是腾讯发的,说元旦3天,春节7天,十一7天。节日是民间的,假日是官方的,有时不太能接驳。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01:13 AM
天天在家做梦拿钱就是他们想的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01:14 AM
不上班的自然不用上班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01:27 AM
而真正的劳动者却没有这个好运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02:11 AM
其实官民没有什么区别
都是人
只是思想不同而已
诉求不同而已
为人准则不同而已
道德底线不同而已
但归根结底都是人,都要吃五谷杂粮
都有三急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03:18 AM
民俗的不要再纠结这个民和俗的归属问题了
这个已经过时了
再强悍的理论都无法给出定论的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05:03 AM
人家文学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人类学的、政治学、经济学的、建筑学的、音乐学的、舞蹈学的、医学的、药学的、农学的、天文学的等等等等都可以研究民俗
而民俗学的同样可以研究这些东西
唯一不同的是着眼点和基本理论知识不同而已
社会分工并不是把人彻底分开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06:07 AM
而是更好的合作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07:53 AM
其实,节日放假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08:36 AM
把刘宗迪老师的博客搬来:据《宋史•职官志》,元日、冬至、寒食各7天,元宵节、夏至、中元节、腊日各放假3天,人日、中和节、春秋二社、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寒衣节、重阳节以及三伏、四立、春秋分各1天。共51天。
哦,刘老师的微博
据《唐六典》,元旦、冬至7天,寒食加清明4天,中秋节、夏至及腊日各3天,人日、元宵节、送穷节、春秋二社日、上巳节、浴佛节、端午节、乞巧节、中元节、重阳节、寒衣节以及三伏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几个节气,都放假1天。共48天。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09:15 AM
只是后来在某个时期被某个集体当成陈规陋习而革除了,现在又把它拉出来,但由于这个断层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这个节日放假很难自我适应,从而令现代人也很难适应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10:46 AM
但正因如此,我们还是要尽力去适应,毕竟古代的放假也并不是一时就形成的
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磨合
所以,这就需要部分民俗学者持续关注这个事态的发展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12:35 AM
从理论与实践、政府与民众的多层次进行研究,最终制定一个“百年大计”
作出贡献
张礼敏(28681642) 12/13/2013 1:14:20 AM
十年都有点长,两届政府呢
孟令法(296577121) 12/13/2013 1:15:50 AM
可惜两届大部分也还是相同的面孔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00: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QQ上的讨论:公共民俗学的实践

淇园之竹(149214842)  10:45:46 AM
大家对于公共民俗学的争议,以及对于学者与官方互动的争议,三十多年前在美国民俗学界都发生过,当时争论严重时,在会场上双方辩论者针锋相对,乱作一团
淇园之竹(149214842)  10:48:39 AM
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公共民俗学以其丰硕的实践成果回击了很多争议,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是需要因事因地制宜的,因个案而已
因个案而异
淇园之竹(149214842)  10:51:07 AM
美国很多公共民俗学家都是在很重要的民俗学项目中拿到了博士学位,但是后来并没有成为民俗学教授,而是在实践领域成为民俗学的斗士。他们一方面随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又广泛拓展了民俗学的实践活动,与学院派研究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淇园之竹(149214842)  10:53:13 AM
其实,我想国内有不少民俗学博士点,最后培养出来的民俗学博士,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成为教授或研究者,而他们最终去向何处,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很可能他们从事的职业与民俗学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也很可能关系密切。其实他们的现状是我非常关心的,但是我没有任何线索可言
淇园之竹(149214842)  10:56:58 AM
公共民俗学的观念可以被质疑,民俗学的实践也是可以探讨的。公共民俗学家在各大社区做了大量田野作业和研究,但他们最终的成果并不是变成学术专著或论文,而是变成各种文字或影音档案、展演等等,是面对大众群体的,而又是服务于社区的。试问,如果在一个地方做了很多田野,最终就是混了个学位或职称,而对于地方民俗的传统没有做出任何传播,对于当地社区也没有任何服务,那么这样的研究是不是太狭隘了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00:55 AM
美国公共民俗学的三大机构,其美国民俗学会对应于中国民俗学会,其实双方有非常多的交流,也都在互相学习,大家对于该论坛的年会也是借鉴了美国民俗学会年会的一些组织形式;史密森博物馆对应于国家博物馆,只可惜国家博物馆并没有所谓一年一度的民俗生活节日,但是国博也是展出了不少非遗的成果,其他博物馆也有介入,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一些展览,有现场表演皮影戏和纺织技艺的,非常赞
孙艳(631152237)  11:01:46 AM
“而他们最终去向何处,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很可能他们从事的职业与民俗学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也很可能关系密切。其实他们的现状是我非常关心的,但是我没有任何线索可言”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

李向振(350052566)  11:01:54 AM
有些道理~不过师姐会认为地方文史干部或文化精英是公共民俗学家吗
吴丽平(462822609)  11:03:00 AM
每有节日,北京电视台里常有民俗学家赵书、高巍等人,讲述北京相关的民俗风情,有次开会,听高巍老师说他希望整合北京的一些老艺人(具体做什么忘记了),应该还是做了一些很实际的工作。像他们这样的民俗学者,跟科班出身的民俗学者之间的交流应该也不多。个人感觉,科班出身的民俗学者,可能还不够接地气。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03:51 AM
最后美国国会图书馆对应于中国国家图书管,但是前者有世界上最大的民俗学文字影音档案馆藏,而中国民俗学的资料和档案貌似在一些高校的图书馆里收藏的更多些。其实,对于丰富民俗学资料的搜集、立档和保存,是蛮专业的问题,也是可以广泛探讨的。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05:24 AM
师弟问了一个好问题,我个人觉得地方文史干部或文化精英是非常重要的民俗传播者和守护者

吴丽平(462822609)  11:05:51 AM
实践公共民俗学,可能得兼备两种能力,一方面要向下,处理好类似社区基层关系,另一方面,自身要充分了解国家政策导向、民众精神需求和传统民间文化,实践起来,真是需要费时费力。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06:27 AM
我记得多年前,有位学者好像提出过一个概念,貌似是民俗学者和民俗专家的区别,前者就是专门的研究者,后者就是类似于地方文史工作者
是滴,确实如此,这两种能力很重要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07:39 AM
实践者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往往非常复杂而残酷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09:32 AM
我当初想主题讨论公共民俗学,主要是想让大家关注民俗学丰富多彩而复杂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活态民俗的传播与传承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11:09 AM
因为很多问题在我列出的文献里有非常系统的梳理与介绍,所以我自己并没有多说什么。不知道有多少同仁真的研读了这些文献,又不知道多少人真正读懂了
李向振(350052566)  11:15:08 AM
那有关公共民俗学的问题实际就变成了民俗学家参与社会与民俗专家参与学术的问题了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15:25 AM
如果大家没有时间读那么多,我还是强烈推荐一下美国民俗学理事长罗仪德的访谈录,主要是他介绍美国公共民俗学几十年的沉浮,还有他个人的经历。他非常睿智博学,对于民俗学的理论和实践也有自己的洞见。
不是,公共民俗学主要是谈民俗学的实践活动
李向振(350052566)  11:15:40 AM
我很赞同周星的观点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16:15 AM
但是谁在做这些实践活动,是我们逃避不开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因具体情况而异的
而在中国,对于这样的民俗实践者应该做怎样的界定,也是我们可以关注的问题
李向振(350052566)  11:16:42 AM
对,作为学问,我们当然要讨论学者的实践问题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17:29 AM
即是实践的问题,也是如何与老百姓互动的问题
李向振(350052566)  11:18:11 AM
学者应该是多面的,应该有一批去发明知识,而另一批着重参与社会
或一个学者有这两面性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18:32 AM
并不是所有的中国民俗学家都在做田野,也并不是所有的民俗学家都在参与实践活动
所以这个问题是针对部分人和部分个案的
李向振(350052566)  11:19:23 AM
是的,许多民间文学家很少做田野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19:43 AM
是滴,有一些人是二者兼有,即是学者也是社会活动家,貌似在民国的时候,很多民俗学家都是这样的
李向振(350052566)  11:19:52 AM
他们专心的生产了一种知识
二者兼具的,一般都成了大师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20:48 AM
是滴
李向振(350052566)  11:22:15 AM
其实某种意义上看,钟敬文先生更像公共民俗学家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22:29 AM
谢谢孙艳的支持,其实我也很想知道,怎么样可以知道民俗学博士毕业生的去向
李向振(350052566)  11:23:10 AM
大多是高校吧
吴丽平(462822609)  11:23:34 AM
我个人觉得,可能美国民俗学者是在生产知识,中国的,更多的是呈现和梳理传统的知识。
嗯,大多在是高校。
以研究为主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24:04 AM
钟老也算是二者兼有,他在学术上有建树,同时影响深远的是他对于学科的缔造和拓展
李向振(350052566)  11:24:12 AM
国内许多其他事业编和行政编,对民俗学有些歧视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25:45 AM
有一种现象我发现非常有意思,在美国各大公共民俗学机构,工作人员都是科班出身的民俗学家,有些都是重要民俗学项目培养出来的博士毕业生,他们一直和学界联系密切
而如果拿美国公共民俗学机构和中国类似机构相比较的话,中国类似的机构中科班出身的民俗学家特别少
吴丽平(462822609)  11:27:41 AM
美国的公共民俗学机构,是什么样的一种机构呢,套用中国体制,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27:50 AM
如果有一天民俗学家当上了非遗司的司长,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李向振(350052566)  11:27:52 AM
是的,国内比较奇怪的是,许多公共民俗机构,如民俗博物馆等,不需要高学历就能搞定
目前的状况是非遗司司长成了民俗学家
李向振(350052566)  11:29:11 AM
文化部部长也成了民俗专家
吴丽平(462822609)  11:29:15 AM
民俗学的中国立场与文化使命——纪念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

一代学人卓著的贡献,不只在于专业领域里严谨质实的建树,更在于学术范式和精神带来的启示。有幸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朝闻先生主编《中国美术史》的过程中,经常邀请钟敬文先生参加编撰研讨,我也曾在两位先生之间传递信函,交流学术观点,并有机会到北师大的小红楼聆听钟先生有关民间美术方面的教诲。钟先生在《中国美术史》编纂研讨会上强调民间美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并给拙著《中国民俗剪纸图集》题写书名,勉励年轻人要关注国家民间文艺事业,先生的教诲使我受益良多。多年来,我的案头一直有钟先生的《民间文艺谈薮》,激励我在民间文艺领域积极探索,对我在民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有很多的启示。钟敬文不仅在中国民俗学有开创之功,其影响更超越了学科的阈限,在民间文艺学、民间美术等领域有深刻的创见。他强调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本身就是民俗,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树立了从本土文化现实出发构建学科体系,从学术高度剖析求解文化命题的典范,带来的启示是深远的,引领我们尽己之力担承文化与学术的使命。在钟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撰文以记之。

“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

“民俗学”(folklore)在英国创立的原意为“民众的知识”,目的是适应英国城市化进程以及殖民需要,研究文化较低民族的文化或保留于文明民族中无知识的东西。20世纪初民俗学传入中国,研究目标被转化为开掘民众文化的精神财富。民俗学在传入中国之初即确立了中国的文化立场和现实目标,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文化启蒙的关口,其研究目标在于认识民众的生活和欲求,并实现社会的改良和历史的发展。

将民俗学的中国立场和文化使命不断推进并深刻阐扬的正是钟敬文。他不仅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求解中国的学术命题,而且明确提出了“建立民俗学的中国学派”的构想。

钟敬文从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积累出发,在理论民俗学和记录民俗学之外,提出历史民俗学研究。他认为仅就中国文学而言,即有古典文学、俗文学和民间文学三大干流,其中古典文学有民俗文化的要素,可引入实地考察、以今证古法等民俗学方法加以研究。从国家的文化基础出发开展民俗史研究,是“对综合或者单项的民俗事象的历史的探究与叙述,包括通时的或断代的事象的探究与叙述”,以及从文献中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辨伪、考订,再用唯物史观对所描述出来的事实进行分析综合,从而了解民俗学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了解前人在民俗学发展过程中所作的工作,总结出民俗学发展的一般特性。因此,与之相应,“民俗学史”也成为“关于民俗事象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搜集、记录、整理和运用它们的历史。这无疑是从本土文化现实出发,构建学科体系,开展学术研究的生动范例。特别是在我们大规模引进西方现代知识体系和学科构成系统之际,如何观照本土的知识基础、文化积淀和社会现实,如何构建有自身根基和命脉、有自身生命力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有许多民族属于跨境民族或跨界民族,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活态的古老传说、史诗和仪式生活等濒危性更加突出,亟须加强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钟敬文提出“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不仅关注汉文典籍以及以中原农耕社会为主的民间文化,而且重视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民俗学,包括渔猎、游牧、稻作、旱地灌溉和刀耕火种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在其《民族志在古典神话研究上的作用》等研究中,即践行了这样的学术思想。中国的民俗学研究需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广泛的国际联系,并坚持跨文化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向,充分认识到民间传统文化的濒危性和搜集工作的迫切性,推动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等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走开放式的学科建设道路。

正是在这样深刻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钟敬文于1998年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设想,在1999年出版了《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专著,指出:“中国的民俗学研究要从本民族文化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符合民族民俗文化特点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建设。”

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

钟敬文以强烈的学科意识对中国民俗学的学科体系和方法论进行深入研究,从研究对象、体系结构、方法论及效用等方面进行论证。在《关于民俗学结构体系的设想》演讲中他指出,“有时一种学术的发展,同其学科意识的发展,不完全是同步的。但如果总是对一门学科的体系结构缺乏认识,还要夸夸其谈这门学科,那么,即使偶然幸中,也是根基不牢、影响不大的”。

具体在民俗学学科体系构成上,钟敬文提出,民俗学学科体系包括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民俗资料学六大部分,即理论的民俗学、历史的民俗学、资料的民俗学。强调民俗学主要研究对象是作为文化创造者的民众、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样式,以及它们在特定社区或者集团中被创造、传承、共享的规律。民俗学者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站在民众的立场看问题,理解和尊重民众的文化创造。应该说,这一理论建构不仅厘定了研究的对象与构成体系,而且明确了研究者的立场和角度。钟敬文的界定明晰而深刻,民俗研究需要真正的融入,不仅诠释社会,同时也反观自己,不仅把握历史演进中生成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致力诠释和发展现实。这对于其他社会学科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民俗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上,钟敬文重视发掘学科内在的关联并进行深入研究。他重视本土文化的基础和现实,而且毕生坚持多学科的民俗学思想,并贯彻到自己的学术实践中。他关于女娲神话、刘三姐传说、晚清民俗学史的梳理等,都是跨学科研究的典范。钟敬文指出人类学和民俗学是姊妹学科,它们所处理的文化对象,主要是集体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所处理的对象大部分是共同的或者是相互关联的,因此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理论的探索、阐发等方面,都有汇通和启发之处。

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上,钟敬文提出,民俗学的方法论包含三个层次,即哲学层次的方法、与许多学科共同的方法及本学科的特殊方法。具体在民间文艺学等科学体系及研究方法的总结中,他强调原理研究、历史的探索和编述评论工作、方法论及资料学等四个方面。可以看到,原理研究是“关于民间文学各方面现象的理论研究,它不仅包括对这种对象广泛的、概括的研究,同样也包括对各种现象的局部的、断片的专题研究,还包括现实的理论问题如‘改旧编新’、新故事发展、五八年民歌评价等”;历史的探索和编述则包含“1.作品史(各种体裁的或综合的);2.科学史(理论史,如神话学史、歌谣学史、民间文艺学史等)”。总之,他重视发掘民俗事象的源头,从民众文化出发探讨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考证民俗事象的来源与形成时间,更从民众生活的观念演变等角度研究其生成与变化。

学术思想启示当下

钟敬文等学术前辈在中国民俗学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在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激烈的对撞冲击中,能够坚守中国的文化立场,阐发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并在学科层面加以建构和发展。当下,我们要面对和致力解决的仍是百余年现代化进程中包藏演进的文化问题,而且它不像东学西学孰优孰异、传统现代断层与融入那样纯粹,而是裹挟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与经济发展、生活变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形态交织在一起,因此更需学术研究有中国立场和本土视野,需要深层次的文化的切入点,并致力从文化视角寻求解决之道。

钟敬文曾将民俗学定位为“当代学”(现在学),作为理解普通人日常生活文化的当代学,“民俗学界开始采用‘生活世界’、‘日常生活’的概念来帮助界定研究对象。这些概念把民俗事象作为生活整体的有机组成来看待,约定的研究旨趣是通过民俗事象来理解生活整体,这就与以前把民俗事象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只为与古代社会建立联系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范式”。当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须这样的眼界视野。当传统村落不断消亡、民间文艺生态面临危机、传统民俗的凝聚力及精神内核遭遇改写和置换的时候,我们需要进一步梳理并明确自身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和理路,实现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化。

因此,钟敬文矢志不渝的学术实践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首先是有学术研究的本土立场和思考深度。所谓“传统思想对当代思想是一种规范和砥砺,而当代文化思想定位则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审视和选择的一种深化。没有价值立场,创新就会蹈空,就会丧失创新深度”,应有深层次的问题意识,不只是关注社会日常的、表面的、热点的、常态的层面,更要关注潜藏在深处的文化问题,关注其驱动作用以及现在没有来临将来会出现的诸多影响。

同时,在钟敬文学术思想的感召下,我们应实现学科层面的研究和引领。学科建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定相关知识谱系,并将研究事象提升到原理层面,建构起相应的方法论体系,对于学术发展具有实质性意义。正如我们认为,对于中国数千年传承不断的手艺文脉,也应提升到学科层面加以研究。不仅因为历史上“器以载道”“器以藏礼”,手艺以物质文化的形式融合了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诸多内容,包含了认知、技能、审美等诸多要素,而且就中国文化而言,它既有丰厚的传统积淀,也在急剧转型中不同程度地面临断层、失语的危机,因此,加强历史化整理和关于实践和理论的学术研究,极具紧迫性。

钟敬文学术研究给我们的启示还在于,文化的关注不仅涉及有形的物质和空间载体,更要深入到精神状态层面,寻找关键的文化策略。事实上,当前一个突出的现实在于,“人类正处于一个新的类像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系统,以及按照类像符码和模型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已经取代了生产的地位而成为社会的组织原则。后现代时期的商品价值已不再取决于商品本身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或具有交换价值,而是取决于交换体系中作为文化功能的符码”。文化的传承和内在创新能力的发展都在这样的语境里展开,关注文化精神的内核才有望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作者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29:18 AM
这些因情况而已,大的比如史密森博物馆和国会图书馆类似于事业单位,但是也有只签合同的,而美国民俗学会应该可以算是非政府组织,就是我们说的NGO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30:40 AM
很多地方公共民俗学机构都是非政府或非盈利机构,NGO,自己筹集资金,自己运作。美国基金会比较发达,他们主要是申请各种的资金和赞助,有些基金是来自国家政府或非常大的民俗或民间艺术基金会

吴丽平(462822609)  11:33:02 AM
这样很有意思,工作相对自由,可以做一些服务于社会的事情。中国的体制,类似民俗博物馆大多依附于政府机构,事情的出发点,可能多少在于取悦上一级单位,争取政治资本。
出发点不同,取得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34:04 AM
是滴
吴丽平(462822609)  11:34:24 AM
单从游老师推荐的几篇文章所了解到的史密森博物馆、史密森民俗文化节,真得很有意思。
基于民俗文化的创意,与其他文化不同,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35:11 AM
对,这个节日名气非常大,其实也是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36:35 AM
民俗学的中国立场与文化使命——纪念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
恕我孤陋寡闻,敢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张士闪教授吗
吴丽平(462822609)  11:37:12 AM
可能美国政府的支持在于文化节本身的意义,也就是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和民俗文化的活力
作者:潘鲁生(济南)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12月13日第13版) 点击数: 16 更新时间:2013年12月13日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37:32 AM
多谢
吴丽平(462822609)  11:37:53 AM
客气啦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38:31 AM
对,美国政府有时候其实是弱势群体,被骂得厉害,他们支持文化多样性的展演和很多民俗活动
史密森民俗生活节是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其实各个州都还有自己的民俗生活节,一般叫做STATE FAIR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39:53 AM
我现在在俄亥俄州,每年夏天都有STATE FAIR,是州里最重大的民俗节日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41:40 AM
很多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都广泛参与,展示自己组织所支持的理念,寓教于乐,跟咱们国内的庙会一样热闹,有些活动也很像,但是这种节日是以娱乐教育青少年为主的,我去的时候总是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游玩嬉戏
吴丽平(462822609)  11:41:41 AM
可能出发点不同,像您说的,美国政府支持文化多样性,中国体制下,政府主导下的民俗活动,从省、区、市到县,更多的是一种经济或政治利益,以至于很多政府主导的民俗活动,缺乏民众基础,缺乏民众认同感。反过来,缺乏民众认同感的民俗活动就没有生命力。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43:02 AM
对,现在国内这样的民俗活动真的很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有时候蛮劳民伤财的
吴丽平(462822609)  11:44:15 AM
教育青少年,那也有意思,主要是一种活动能够让人有一种参与的主动性。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44:57 AM
是滴。美国的民俗生活节日一般都是非常重要的民俗展演活动,各个社区会展示自己多彩的文化,也有很多歌舞表演等等,他们都非常强调与观众的互动,也精心组织了很多对青少年的教育项目等等
我觉得是一种民俗知识与实践的展演与传播
吴丽平(462822609)  11:45:56 AM
很晚了,先睡了。您推荐的几篇文章,和今天聊到的美国的民俗活动,受益颇大。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46:03 AM
晚安
谢谢你这么多精彩的讨论,还有文献

[ 本帖最后由 淇园之竹 于 2013-12-16 02:5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02: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余论

淇园之竹(149214842)  12:11:37 PM
“具体在民俗学学科体系构成上,钟敬文提出,民俗学学科体系包括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民俗资料学六大部分,即理论的民俗学、历史的民俗学、资料的民俗学。强调民俗学主要研究对象是作为文化创造者的民众、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样式,以及它们在特定社区或者集团中被创造、传承、共享的规律。民俗学者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站在民众的立场看问题,理解和尊重民众的文化创造。应该说,这一理论建构不仅厘定了研究的对象与构成体系,而且明确了研究者的立场和角度。钟敬文的界定明晰而深刻,民俗研究需要真正的融入,不仅诠释社会,同时也反观自己,不仅把握历史演进中生成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致力诠释和发展现实。这对于其他社会学科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段话把什么都说清楚了
淇园之竹(149214842)  1:07:19 PM
另外,我再多啰嗦两句。因为我个人在表述上的问题,造成了很多误解,先稍为澄清一下吧。非遗不是世界的“显学”,我只是说过,它目前是一个热门话题,有很多学者在持续关注。但这个话题只是成千上万个话题中的一个,热是相对的。比如,美国民俗学年会今年有140个小组讨论,那其中有两三组是关注非遗的,而且每年都可能有两三组有关非遗的讨论。不论这个话题有多热,它都只是上百个话题中的一个。这个话题讨论的火热并不影响其他学者继续做自己领域的研究。“热”是相对的,不能以偏概全。
淇园之竹(149214842)  1:17:14 PM
即便有些学者关注非遗,那也是在他们的田野作业中发现非遗的话语体系影响了地方民俗的发展与变化, 这也是从实践中引发开来的。并不是说,因为非遗,就找了一个点专门做研究。当然也可以这样。可能有些学者研究的民俗事象一点都没有受到非遗的影响,但是至少在我的田野作业中,非遗对当地民俗传承以至于对当地社区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我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时候,只是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稍微介绍了两篇论文或者一本专著,这只是供学术交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术的交流常常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至于舶来品之说,不能成为衡量学术交流或成果的标准。民俗本身就是舶来的一个概念,还有其他概念,比如神话、民族等等,很多概念都是从欧美介绍到日本,再从日本由中国学者介绍到中国。这样的介绍并不妨碍中国学术自身的发展。当这些概念介绍入中国之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同样的,也有一些概念是从中国介绍到世界上的,比如现在大家在常用的词“土豪”、“大妈”等,还有之前的“功夫”等等。学术交流都是双向的,绝对不能做井底之蛙,或者自大的夜郎。

[ 本帖最后由 淇园之竹 于 2013-12-16 02:5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12 10: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