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淇园之竹

2013年12月有关“‘公共民俗学’的概念与实践”的主题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5 16: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磕磕绊绊地读完这三篇文献,感受到某种激进的压迫感,反而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我有两个小疑惑:
1. 读完Cultivating Folk Arts and Social Change中的三个案例,有一个感觉是,这些公共民俗学项目的立足点其实是“民”,而不在“俗”。民俗在这些项目当中是作为工具出现的,民俗不是目的,通过民俗来为民俗的持有者争取某种权益才是目的。这的确也与作者所定义的公共民俗学的概念相合。作者显然非常强调公共民俗学实践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只不知道,这是否是当下美国公共民俗学实践的主流趋势?
2.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美国公共民俗学者都非常强调其公共民俗学实践中的民间立场,强调同社区当中的民间艺术家的合作。可我仍然想知道,公共民俗学者在与社区艺术家的合作过程中,到底是秉持了何种姿态?其与民间艺术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抑或是虽然强调平等但仍然保持着专家身份?

[ 本帖最后由 陌上花开 于 2013-12-15 21:40 编辑 ]
发表于 2013-12-15 21: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游自荧(149214842)  11:09:32 AM
我当初想主题讨论公共民俗学,主要是想让大家关注民俗学丰富多彩而复杂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活态民俗的传播与传承

一开始我所期待的公共民俗学的讨论是技术上的,即假设我们手头有一个公共民俗学项目,民俗学者如何在其中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尽管对美国公共民俗学的了解有限,但我知道美国公共民俗学界在这方面多有探索且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史密森民俗生活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档案保存以及它的田野学校项目、华盛顿州艺术委员会的Willie Smyth所介绍的他们为华盛顿州的相关社区设计的文化遗产旅游项目(2014年《民俗研究》第1期会有相关介绍)等等。所以,实在贪心希望知道更多类似项目的实践性细节。
发表于 2013-12-15 21: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这些民间档案做得实在让人佩服:
http://memory.loc.gov/ammem/browse/ListSome.php?category=Culture,+Folklife
也许过不了多久,国内也会有类似的数字民俗资料库。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23: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陌上花开 的帖子

谢谢陌上君认真的阅读和这么好的问题。怎么说呢,美国公共民俗学实践其实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Kodish代表的确实是比较激进的一派,就是立足于社区,利用活态民俗的传承与传播来推进社会改革。她的很多想法其实是受社会主义思潮的一些影响,有时候会特别强调一种民众自下而上的革命或变革。她代表的只是美国公共民俗学诸多实践中的一派,但是因为她自己多年来的耕耘和努力,由此得到了很多民俗学家的尊敬,即使他们可能在立场和观点上会有所不同。是的,在实践活动中,美国公共民俗学家比较坚持民间或民众的立场,他们在与民间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中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并尽量弱化自己的角色,有时候甚至让民间艺术家完全主导。其实,很多美国民俗学家都是民主党成员,他们受到过很高的教育,同时秉承民主的政治理念,并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23: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陌上花开 的帖子

谢谢陌上君把美国公共民俗学最具代表性的项目都列出来了。其实,美国公共民俗学家有非常多成功的案例,然后部分成果都会在美国民俗学会的年会上进行展演或介绍。目前比较引人瞩目的一位是身兼学者和公共民俗学家双重身份的Dr. Michael Ann Williams,有关她的介绍和专著请参见她的个人主页:http://www.wku.edu/fsa/staff/michael_williams。她是今年刚刚选出来的美国民俗学会的新任会长,对于美国本土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贡献。同时,自2004年开始,她开始担任We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WKU) 民间研究和人类学系的系主任,壮大了WKU的民俗学项目,成功创建了该校的民俗学博士点。在她和其他学者的指导下,WKU近几年培养了很多民俗学的研究人才,并开始在很多领域崭露头角。她本人与中国民俗学界也有很多交流,说不定正在和罗仪德一起走访很多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呢

[ 本帖最后由 淇园之竹 于 2013-12-15 23:2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23: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陌上花开 的帖子

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确实是一种大趋势,也希望国内能很快有类似的民俗档案的大型数字资料库。其实,中国民俗学会的官网上已经汇集了很多民俗学的资料和资源,经常让我受益匪浅。像美国国会图书馆民俗生活中心这么大的影音文字资料档案库,是很多代人很多年的心血与结晶,相信中国类似的数字资料库很快也能迎头赶上。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23: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共民俗学或应用民俗学

其实,公共民俗学还有其他的名字,比如应用民俗学。我在想“应用民俗学”会不会比“公共民俗学”更能贴近中国本土的同领域的民俗实践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6 10: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QQ上的讨论:公共民俗学中国本土个案

王芳辉(80276577) 12/15/2013 8:52:42 PM
因为杂事,自荧提供的阅读材料未能完全阅读,也未能参加15日的讨论讨论,遗憾。抽空把这里的讨论和论坛上的帖子看了一遍,受益匪浅,因为我本人虽然取得了民俗学的博士学位,但并不在高校供职,对于公共民俗学的讨论让我眼前一亮。
王芳辉(80276577) 12/15/2013 8:56:28 PM
这里我提供一个个案,就是北京的朝阳区文化馆近年来的相关实践,虽然他们并不将自己归为公共民俗学,且其项目对象也并非仅限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但确实是鼓舞人心的。若是有民俗学研究生毕业后供职于该馆,可以用得其所哉来形容。
王芳辉(80276577) 12/15/2013 9:07:42 PM
朝阳区文化馆经过近年来的经营,既背靠政府,又争取市场,其运作实行项目制,在编人员与编外人员各100多名(还聘有4位外国人),成绩皆以项目实施的效果论。每年根据调研的数据,从社会问题出发设定若干项目,如针对下岗女工而设立女工锣鼓队,针对农民工设立农民工影院,还有针对失业文艺青年而设的就业平台等等。还比如因现行居委会主要行使行政职能而设立文化居委会,以罗伯特议事法则培训社区居民,大约三年成熟后完全交付给社区,由社区居民自主商议决定自己的文化生活,包括文化空间的布置、文化活动的举办等皆如此。
贾静波(46889564)  9:12:35 PM
民俗学专业的毕业生多去一些实际工作岗位真是非常必要啊
王芳辉(80276577)  9:13:02 PM

王均霞(17497916)  9:14:01 PM
这个真不错。培养社区居民的自主性,这才是授人以渔啊。
贾静波(46889564)  9:14:37 PM
再去北京了也体会体会
王芳辉(80276577)  9:18:21 PM
是的,各位在北京的老师和同学可以关注该馆。事实上,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到今天的文化馆、站系统,都在民俗文化的变迁中其中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只是当前全国大多数文化馆站被行政所束缚,无法真正接地气,沦为取悦长官的舞台化、抽象化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朝阳区文化馆的成功不可复制,但其意义却是深远的。
王芳辉(80276577)  9:20:10 PM
是的,各位在北京的老师和同学可以关注该馆。事实上,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到今天的文化馆、站系统,都在民俗文化的变迁中起过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只是当前全国大多数文化馆站被行政所束缚,无法真正接地气,沦为取悦长官的舞台化、抽象化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朝阳区文化馆的成功不可复制,但其意义却是深远的。

王芳辉(80276577)  9:23:03 PM

淇园之竹(149214842)  9:24:26 PM
谢谢芳辉提供的这么精彩的个案和评述
朝阳区文化馆的组织形式已经非常接近于美国的公共民俗学项目
淇园之竹(149214842)  9:26:10 PM
但是它们完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本土化过程
王芳辉(80276577)  9:26:23 PM
我也是有机会听过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先生的讲座,该馆的成功突围与徐先生个人的能力和追求密不可分。
王芳辉(80276577)  9:28:08 PM
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上有关于事业单位设立理事会的内容,只是大陆民间社会的组织性经过多年的破坏,要想成功恢复社区自治的能力和实践还需时日。
淇园之竹(149214842)  9:28:39 PM
我在网上搜到了徐伟的简介,果然不错http://zt.bjwmb.gov.cn/bjhr/hrsj ... 20100927_314829.htm
吴丽平(462822609)  9:28:41 PM
我去过一次朝阳文化馆,确实不错。进去之后的文化氛围很浓厚。
听说 徐馆长很有想法。
李向振(350052566)  9:29:26 PM
我在调查中,发现现在除了一些政府层面举办的各类文化馆之外,一些民营企业家也纷纷成立了以宣传自己公司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馆,如果民俗学者能够参与这一类文化馆的建设和研究,可能会所作为
王芳辉(80276577)  9:29:32 PM
以后有机会去北京,我也去参观学习
吴丽平(462822609)  9:29:53 PM
呵呵,我带您去啊。
淇园之竹(149214842)  9:30:00 PM
虽然需要时日,但是社区自治的实践有巨大的潜力
我也一定要去
另外,我最近在也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北京 民俗博物馆 的活动,有很多也不错
吴丽平(462822609)  9:30:52 PM
那就一起吧。
王芳辉(80276577)  9:31:12 PM
先谢谢吴老师
李向振(350052566)  9:31:14 PM
另外,我也做个广告吧,山东省民俗学会于2012年在济南大学建立了民俗馆,大家要是来了济南,请前往指导
淇园之竹(149214842)  9:31:46 PM
这么说,其实民间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已经开展多时了,只是民俗学家目前并没有太多的介入
也谢谢吴老师,还有向振师弟
王芳辉(80276577)  9:32:10 PM
真好,俺若回老家,过济南也去山东民俗馆参观学习。
李向振(350052566)  9:32:14 PM
是的,我现在去过的民间的文化馆,民俗馆大概有五六个
李向振(350052566)  9:33:34 PM
比如,山东武城古贝春酒厂自己搞的酒文化展览馆等
吴丽平(462822609)  9:33:39 PM
大家先聊,有点急活要做。
淇园之竹(149214842)  9:33:49 PM
我今年夏天去上海做调查,在金山区待了一阵子,山阳镇文化站的活动搞得也非常丰富多彩,让我大开眼界
好滴,吴老师再见
王芳辉(80276577)  9:34:20 PM
“民间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在中国某些地区其实恢复得相当好,自荧若回国欢迎到广东来,粤东的大型庙会活动运作得很成熟。
淇园之竹(149214842)  9:34:53 PM
我现在都流口水了,一定一定
到时候请芳辉多多介绍一下
王芳辉(80276577)  9:35:40 PM
那是当然的
淇园之竹(149214842)  9:35:50 PM

国内果然是形势大好,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啊
谢谢芳辉


附注:芳辉上传的两张图片没有办法张贴 在这里,请大家参阅QQ群里的讨论。

林海聪12/15/2013 11:17:19 PM
同意王芳辉师姐的说法,南方的情况还可以包括宗族的复兴。同样的,北方地区民间信仰方面的自我组织也非常成熟,无论是周越的黑龙潭民族志,还是欧大年的新书,都说明了这一点。
宋颖12/16/2013 7:15:10 AM
自营的文化馆之类, 我推荐黄永松在宁波办的二十四节气博物馆。

[ 本帖最后由 淇园之竹 于 2013-12-16 23:29 编辑 ]
发表于 2013-12-17 20: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淇园之竹 的帖子

其实我在阅读的时候就一直在想,这种比较激进的、通过民俗来推进社会公平的路径在中国可行不可行?这一路径需要良好的群众基础,需要民众自己意识到其所持有的文化的重要性。在这中间,也许民俗学者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中间人,游走在权力机构和民众之间,而其立场又在民间。这让我想到了西村幸夫的《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一书中提到的诸多案例。这本书中各个案例的主角儿虽不是民俗学者,但其行动却能给民俗学者诸多启发。
发表于 2013-12-17 20: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造魅力故乡


更新描述或封面
作者: (日)西村幸夫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
译者: 王惠君
出版年: 2007-04
页数: 305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2148173
.
内容简介 ······
本书的诞生,源于与日本国内17个小城镇的保护活动家们的小范围交流,对于这本书里讲述的保守的历史保护和社区营造的故事,正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中国读者将会怎样阅读呢?带着期待与一丝不安,将这本书呈送到你的面前。

作者还是深信这些来自异国的故事可以打动中国读者的书。为何如此,是因为对自己出生的故乡、自己成长的地方,或者是你所选择生活的城镇的热爱,无论在世界任何的地方都应该是相通的。

举报
作者简介 ······
西村幸夫,1952年生于日本福冈市。国际知名的城市计划、城市设计、城市保全与历史古迹保存专家。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都市工学系,工学博士。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国际古迹遗址会议(ICOMOS)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及世界文化遗产审核委员,“亚洲及西太平洋都市保存联盟”发起人等。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研究员。

目录 ······
序 夏铸九
译者序
中文版序
推动社区营造工作的人们——代前言
本书相关城镇位置略图
01 十年后的小樽运河 北海道小樽市
· · · · · · (更多)
序 夏铸九
译者序
中文版序
推动社区营造工作的人们——代前言
本书相关城镇位置略图
01 十年后的小樽运河 北海道小樽市
02 为自己的城市着色 北海道函馆市
03 把这条街道送给您 木县足利市
04 从制丝之城到藏造之城 长野县须坂市
05 一切都从若林邸的修复工程开始 新县村上市
06 适合狐狸娶亲游行气氛的社区营造 新县津川町
07 青空下的土藏街道 爱知县足助町
08 每天都在前进的飞匠师聚落 岐阜县古川町
09 从一条污水沟开始的故事 滋贺县近江八幡市
10 红砖的“发现” 京都府舞鹤市
11 鲭鱼街道 熊川宿的春天 福井县上中町
12 城下町崭新的第一步 冈山县高梁市
13 石见银山和生活产业 岛根县大田市
14 散播锦川新种子 山口县岩国市
15 陶瓷之乡新魅力 佐贺县有田町
16 寻找生活的新街景 大分县臼杵市
17 突破百分之十七 冲绳县嘉手纳町
附录 各地的街屋社区营造运动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00: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陌上花开 的帖子

通过民俗推进社会改革,在中国民俗史上出现过很多次。从1918年开始的民间文学运动,一直到后来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和1962年兴起的新故事运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只不过最开始的民间文学运动是民俗学者发起并组织的,之后也有很多类似的活动。而新民歌运动和新故事运动,民俗学者介入参与的并不多,这两个运动主要还是政治运动,而后者又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紧密相关。到如今,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民间抗争的案例时不时发生,只是被官方禁声,并没有被广泛报道。这些抗争很多不是为了民俗或社区文化,而是为了基本的生存问题。真正站在民间立场的、并为他们维权的多是一些有良知的记者,还有一些律师。民俗学家有自己的很多问题要面对,而现在的政治体制也不允许他们真的为民间立言,为生民请命。但是,这并不代表并没有这个可能。也许五十年之后、一百年之后,民俗学者也可以真正地站在民间立场,运用民俗推进社会变革。当然,他们必须与社区的民间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通力合作。美国公共民俗学家不是中间人,他们有自己的专业训练,有自己的政治理念,他们成全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但说他们是中间的agents,也不为过,只要不忽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成。

另外,一位教授曾经对我说:“美国民俗学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打量若干年后中国民俗学的镜子。”这主要是针对罗仪德的访谈录说的,基本不适用于其他文献:-)

[ 本帖最后由 淇园之竹 于 2013-12-18 02:1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0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 陌上花开 的帖子

日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很多日本人既善于学习西方的现代知识和技术,又善于保护并延续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和现代并没有被他们所割裂,也没有激烈地碰撞和对立,而是和谐地并存着,相辅相成。只是在中国,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变迁,传统曾被坚决地当作了现代社会的对立面,被狠狠地打压、践踏和蹂躏。而到如今,传统又被当作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被糟蹋得体无完肤、面目全非。看到过一些报道,说中国的传统建筑和一些古城镇被铲土机轻易得铲掉,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旅游“古镇”和旅游景点,看得很痛心。真正该保护的文化遗产无人问津,甚至被销毁,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再造景区和景点,而背后又有很多被拆迁民众的血泪。我自己在自己的田野和旅行中见证过类似的事情,也曾为此感觉到空前的绝望和无助。我非常敬佩Kodish的勇气,没有想到一个瘦瘦小小的美国老太太,身上积聚了那么多的力量,帮助很多人和社区成全了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当然她和其他美国公共民俗学家一样受自身体制的保护,也为自身体制的完善而奋斗。当然在国内,我也看到很多民间的勇士和知识精英为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倾其一生、殚精竭虑,他们的精神和力量让我非常震撼。“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许今天的星星之火,可以照亮明天的一方晴空。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01: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结语的结语

有关公共民俗学的主题讨论,马上就接近尾声了。非常感谢各位大虾的支持和鼓励!虽然这里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但并不代表大家的思考和交流就此结束了。学术是无穷无尽的马拉松,而这里的讨论只是我们在路上见到的一处风景,前方和后方尚有无尽的风景等着我们发现、等着我们探索。在大家继续前进探索其他美好风景之前,我就暂且送上一段不是结语的结语。
美国公共民俗学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美国很多学者致力于此,并出版了不少的文章和专著。这里我们所讨论的只是沧海之一粟,如果有大虾感兴趣,可以按图索骥,从已有的参考文献中寻找更多的线索进行探索。而有关具体的公共民俗学项目和他们的成果请参见http://www.afsnet.org/?USPubFolklore。我想说的是,任何一家之言都只是百家流派中的一家,不能以此就遮蔽了其他学者的成果和贡献。同时,美国和中国国情差异非常大,美国公共民俗学的实践经验不能直接照搬套用于中国复杂的民俗实践活动,中间一定要有本土的民俗学家基于本土的实践进行检验和考量。当然,美国同行的经验也不能被简单地否定或摒弃。同为民俗学家,总有殊途同归之处。

大家在论坛上的讨论比较集中的议题有:1)公共民俗学的概念;2)民俗学家的民间立场;3)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本土实践; 4)珠算申遗个案;5)除夕不是法定假日,民众如何过年?6)“民俗学的中国立场与文化使命”;7)朝阳区文化馆等其他社区或民众文化治理案例;8)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本土实践,等等。当然这些议题是有所交叉、互相渗透的。非常感谢大家参与了相关议题的讨论,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和案例分析,我在中间受益匪浅。个人觉得,除了部分同仁对于民俗学家的民间立场达成共识之外,很多问题都还在商讨之中。通过大家的介绍,我发现民间有很多文化自治的组织和机构,并且发展很快。只是民俗学家在其中是缺席的,或者是失声的。在美国公共民俗学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受过专业训练的民俗学家始终还是积极的组织者和实践者,而在中国类似的领域中,很多文化官员或民俗专家主导了实践,而他们很多并没有和学界发生什么关联。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年轻的学者进入了博物馆或非遗保护中心等文化机构,他们以后的实践活动说不定会开拓很多新的空间,这一点我拭目以待。同时,很多学者也开展了公共民俗学的实践项目,这些我也将持续关注。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涉及却没有深入的讨论的有:民俗教育、民间传统文化的普及、展演和传播、民俗纪录等等。比如,现在大学本科生的《民俗学概论》是怎么上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教学法,其他民俗的专业课程又是如何进行的?离开大学课堂,对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民俗教育又是如何开展的?通过博物馆的专题展览和节日展演?现在,田野资料的搜集、记录、立档和保存进展如何?资料如何对公众开放?有没有最佳实践经验?等等。可探讨的问题依然很多,而民俗学家身负的责任也很多。不是此时,就是彼时,我们依然可以进行更多深入的交流。再次,谢谢大家的思想火花!期待着民俗学燎原的一天!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07: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共民俗学和非遗保护

其实,我在主持公共民俗学主题讨论的时候,忘了交代一个重要的背景。美国公共民俗学的理念和实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2003年非遗保护公约一个重要源头,而且很多重量级的美国公共民俗学家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非遗保护公约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BKG最新的有关文化遗产的论文里有清楚的梳理和交代)。其实与公共民俗学最密切相关的就是非遗保护的项目。当然,美国并没有加入非遗保护公约,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公共民俗学家在自己的领域开展诸多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丰富实践活动。一些学者曾经问道,如果有一天中国政府不再支持非遗保护了,那民俗学家如何自处?当然,民俗学家该干嘛干嘛去,但是公共民俗学是一个可以拓展的领域,不论有没有政府支持的非遗保护运动。
发表于 2013-12-19 21: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1# 淇园之竹 的帖子

受教了!我的表达不够严密。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他年可以的,当下未必可以,但未来的确可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20: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