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陌上花开

2014年2月份话题讨论之2014年正月初一节期活动全记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5 11: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部分,今天就能全部发上来~
发表于 2014-3-15 11: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祎民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这就是除夕的由来,现在在北京除夕晚上也是守岁,熬通宵。
在除夕晚上家家户户在北京都包饺子吃,象征着年年幸福团圆,家里吃东西总会盛一点儿象征年年有余。纵使全国各地的食物不一样,但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个家庭都会团聚在一起吃丰盛的一顿团圆饭。
       年夜饭过后全家人会在一起进行娱乐节目、聊天、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到夜晚12点的钟声响起每户人家都会在大门口燃放爆竹(炮仗)。现在为了人们的安全,人口密集的城市或小区已禁止燃放,而在空旷的地方或一些乡镇依旧延续着这一传统。
 我国古代称新年第一天为“元旦”或元日、元长、元朔、元春,具体日期在西汉以前各不相同,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创“太初历”,以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从此历代相沿,直至民国时期。“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历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初一按照年例有派利是的习俗,利是是人们传统的求吉祥顺利的心理行为,现代人生活繁忙,办事情的许多礼节可免即免,唯独这利是越用越广泛,唯恐礼数不足的,一一以利是搭救!
  春节利是,俗称“压岁钱”。古时的“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着零钱,分给孩子。后者即是今天红包的前身,广东人称之为利是。
  “恭喜发财,利是拿来”。“真诚的祝福”与“拿来主义”幽默地组合在一起,成了过年时人情往来的必备大戏。正月里,亲友间你来我往,说着祝福的话语,同时赠与或受赠利是,到处洋溢着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小孩子这时最是高兴,一年的收入又盼到了头。在广东,利是由亲友中已婚的派给未婚的,所以常常会有年幼的派给年长的,后辈派给前辈的情况出现。所以,都不知道派还是不派,收还是不收。更有甚者,年纪不小了,年年于此时便被追问婚姻之事,所以索性呆在家里,一步不出或直飞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大年初一拜年与忌门
熟人见面头一句:“过年好!”“新年好!”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民国后至现在,亲友间相互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同事间互访,以及团拜、宴会、晚会、茶话会等恭贺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话拜年和网络拜年等。
发表于 2014-3-15 11: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汪敞

我是一名甘肃来的学生,我来讲讲我们那边家里是怎样过年的吧!
我觉得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的节日就是春节,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过大年。过年那几天的日子是非常讲究的,特别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格外注重节日活动和言行举止。
    在大年三十,早上大家还是照常工作,特别是做生意买卖的人,都回抓住一年最后的机会做几笔生意,大家会采购一些过年用的东西,比如,蔬菜水果,米面等食材,对联是必须的,还有烟花等等,还有祭祀要用的香蜡表等。
    到了下午2点过后,年的气氛一下就浓了起来,最明显的就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空气中的火药味道!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还要在家里摆上先人的照片,摆上祭品,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事——迎接先人了。要在家门口烧上一些纸钱,放一串鞭炮,将先人迎到家里来,献上一杯茶。之后,全家人坐到饭桌前一起准备晚上的晚餐,当然了就是饺子,等包好下到锅里煮熟之后,都先不能吃,要先给先人献上一碗,之后,所有的人才能开吃!
    吃过年夜饭之后,大家就要去送先人了,将先人供桌上的纸钱全部都烧到家门口,假如有小巷,会送到巷口,再放上一串鞭炮,就可以了。
    接下来的项目是守岁,大家会坐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直到午夜12点,家家户户都会出来放烟花,那时漆黑的夜空会绚烂无比,令人感动!之后,大家就睡了!
    这就是我家里的大年三十!
发表于 2014-3-15 11: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于素蕊

马年的冬天笼罩在严重的雾霾里,为了响应环保号召而放弃在春节放炮的人很多,但年味依然没有被减少。
像往常一样的大年三十,早早的起床收拾干净屋子,将窗玻璃擦得透亮,零碎的物件统统归位摆放整齐,平时懒人如我也难得遵从亘古不变的潮流勤快了一把。接着贴窗花和对联,一边贴一边感觉过年的气氛实实在在的出现在了我身边。
接着是丰盛的晚餐,即使大鱼大肉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但每个盘子都顶着年夜饭的名义显得比平时更加诱人食指大动。
接着是春晚,虽然不是什么古老的传统,却也带着中国人特有的节日感觉,不然守岁的时间只打麻将未免太过无聊。
随着十二点的钟声敲响,绚丽的礼花炸在黑空里,虽然听起来像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声音,但又确实洋溢着全世界最激昂的喜悦之情,我每年都会看着这些闪亮的色彩,听着巨响,暗暗兴奋着。
然后吃饺子,其实我不爱吃饺子,即使我是北方人。但是我喜欢中国这些传统,所以还是开心的吃了几个。
大年初一,出去走亲戚拜年,作为晚辈今年的我依然有红包拿,沐浴在长辈的关怀里,能感受到家族的温暖,还是很开心。
不管一年中怎样度过,过年的时候就是不由自主的高兴起来。
发表于 2014-3-15 11: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韩蕾

除夕是指农历每年末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
我是一名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和家人一起在除夕这天守岁。或许是因为太小,通常熬不到12点就去见周公了。但是长大一些后,无论多困都要坚持和家人一起守岁,今年也不例外。早上起床,就会有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不绝于耳。顿时就有过年的气氛了。起床后,和家人一起在大门上贴上春联,“倒”的福字,还有在窗户上贴上漂亮的红色“小马”,象征着今年马年大吉大利。在阳台挂上五颜六色的小彩灯,和两盏大红灯笼,喜气洋洋,仿佛把家都衬得红彤彤的。然后和爸爸妈妈去超市采购年货,每个人脸上都不由自主露出笑脸。下午就开始准备食材,晚上帮家人做年夜饭。等一桌子菜做好,大家围坐桌子旁,互相说着吉祥话和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等吃完了团圆饭,全家人在一起观看春晚吃着零食。一直守岁到午夜12点,听着新年敲响的代表好运的钟声,看窗外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初一两点左右进入梦乡。
大年初一一早就起床帮妈妈做饺子,在饺子里包上糖象征甜甜蜜蜜,包上硬币象征财富临门,还有红枣,花生等等。我很幸运吃出两样来。之后爸爸在阳台放了鞭炮,很热闹,把家里一年的晦气都赶走。然后我就和家人去拜年,串门。收压岁钱,给大家拜年。晚上和家人一起去电影院看贺岁电影,结束了大年初一丰富的一天。
发表于 2014-3-15 11: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玉溪-邹曦

春节是中国节日中最璀璨的星,习俗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但更古不变的是春节的气氛,在这一天,家人可以团聚在一起,享受亲情的温暖。
我来自云南,大家都知道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但是我是汉族,主要介绍云南汉族的春节习俗。我的家乡是素有“云烟之乡,聂耳之乡,花灯之乡”三乡美誉的玉溪,碧玉清溪,蓝得纯净的天空,这里四季如春。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北方大都冰天雪地,而玉溪已然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二十多度的气温为春节增添了几分暖意。早上,大家都忙着去买过年的食材,当然最少不了的是鸡。吃过午饭,家家户户用烧过的热水杀鸡,老人们利落的动作,挤出鸡血,把鸡毛弄干净,用大锅炖起鸡肉,而且不剖开,整只的炖。到了中午,之后就和表姐表哥一起去买饮料,酒什么的。等鸡炖熟就拿去祠堂祭祖,还要那点钱去贡一下再拿回来,这时候老人就在一旁烧纸,先孝敬逝去的亲人。开饭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贴对联,两幅长联,一帖横联。之后就燃放爆竹,从下午四点开始就爆竹声不间断,家家都在围炉,一家团聚。桌上的饭菜,必须有的就是鸡,然后是萝卜煮青菜,而且青菜不能切断,要一根的吃,一家和乐,吃了团圆饭。晚上,最开心的就是小孩子,可以领压岁钱,放烟花,还可以吃年糕。有时地上还会撒点松叶,这样更有过年的气氛。
发表于 2014-3-15 11: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颀文

一温软依旧的除夕
除夕那天,天挺冷的,灰蒙蒙的。空气当中夹杂着些许寒意。路上的雨水还没干,路上行人很少,少见的几个行人,都是去别人家收账的。马路边的人家门前,噼里啪啦的,爆竹一声声地响着。
我在家里看书,母亲在厨房忙着做饭,老哥还在工作,嫂子带着侄子在庭院里转悠。
“快点吃饭嘞,要不然长不高嘞宝宝!”那小家伙穿着军绿色的新衣服,一个人跑来跑去。嫂子是个美丽,贤惠的人,平时忙里忙外的,话也很少。老哥平时很忙,基本上只忙工作上的事。
不一会儿,饭菜上齐。人在桌旁站着,妈说得先让祖先尝鲜,这是对祖先的尊敬。父亲坐上座,母亲坐左边,哥和嫂子坐右边,我坐下座。我问母亲为什么没有蘑菇,母亲说过年了,不能做蘑菇嘞。但究竟为什么,她也说不清。
饭毕,按照习俗,我们一家人聊了聊家常,到晚上,就放烟花。就像往年一样,父母给我压岁钱,挺多的,爸妈说这钱你留在学校慢慢花。
二大年初一
天放晴了,虽然天还没完全亮,但有天边的红晕,可以看出,今天会是个好天。当暖暖的阳光已经可以洒在我身上的的时候,我已经在四伯家了。按照习俗,总是要给这些家里的长辈们拜年的。咱么就几兄弟,边走边聊,不亦乐乎!中午,我在四伯家吃饭,以前也是这样,爸爸的兄弟要轮流请饭!
就这样我的第十九个大年初一,陪伴着我的兄弟,我的父母。
发表于 2014-3-15 11: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雪彤

除夕那天,早晨吃完饭我和妈妈一起去县城买过年用的东西和吃的食物,我们挑选了好多东西,因为要过年了,大购物了一番。中午回到家,我和妈妈把菜择了,为下午和晚上的饭做准备。下午3、4点钟开始街里就传来了炮声,我们大家就忙活起来了。妈妈做饭我帮忙,爸爸和哥哥就开始贴春联。饭做好了后,一家人围在饭桌前吃起了美味佳肴,品尝了美滋滋的小酒,哥哥把准备已久的鞭炮放了起来,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家人围着饭桌和乐其祥的吃完了下午饭。我们吃过饭后一直打牌打到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全家人就围着电视看起了出完。到了11点钟,妈妈便把我们准备好的饺子煮了,煮好后我们就一边吃一边迎来了大年初一清晨的到来。
大年初一那天,我们早早的起了床,吃了饺子。完了之后,就去爷爷奶奶家拜年。然后爷爷奶奶给了压岁钱,我们小孩子就出去玩了。大人们就聊天。然后中午饭到了我们就围在饭桌前一起吃了午饭,然后下午就又出去玩了。
发表于 2014-3-15 11: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明宇

除夕那天,早晨起床吃过早饭后,我们一群小孩子就和爷爷奶奶一起贴春联,每次贴春联的时候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然后吃过中午饭,我们就去找附近的同学和朋友去玩,玩到下午回家然后包饺子,我擀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包饺子,晚上就在家吃年夜饭,看春晚。然后等到12点的时候出去放炮,然后玩一宿游戏。
大年初一那天,早晨5点起床,然后大人们煮饺子,我和弟弟放炮,然后给老祖宗上供,然后呢就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8点左右,我们去奶奶家拜年,然后爸爸妈妈就出去拜年了,留下我们一群小孩,就回到家里看电视玩游戏。等到中午我们就去大姑家聚餐,之后大人们就该打牌的打牌,我们小孩就该玩的去玩了,找同学,找邻居玩什么的。
发表于 2014-3-15 12: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尹海莉

2014年放假安排一出来,最引起公众关注的就是除夕不放假的一条,而在这一天,爸爸妈妈依旧像往常一样上班,家里就剩我一个人,还有一直陪在我身边的狗狗,还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就有新衣服穿,能收到压岁钱,特别开心,但现在随着自己长大,觉得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在除夕这一天,清晨妈妈给我们做了一桌丰盛的佳肴,然后就急急忙忙的去上班了。就这样,家里就剩我一个人了,此时此刻我还清楚的记得,除夕那天天气晴朗,刮着寒冷的微风,中午的时候我就自己在家看了会前几年的春晚,到了下午大爷就帮着我贴对联,看着那一张张自己亲手贴上去的对子,真心的希望来年红红火火。到了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就一起去了大爷家,这是唯一一年一家人没有坐在一起看春晚,而是4个人围在一起打了一晚上的牌,那一晚我输了好多,但依旧很开心,大约十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回家了,然后爸爸放了许多烟花和炮,看着那冲天的烟花,真的好漂亮,这烟花在天空中消失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电视报道北京除夕夜晚空气污染指数。。。
大年初一这一天,我还在朦朦胧胧的睡意中,就听到了叔叔拜年的声音。然后我飞的就起床了。随后就是和大家一样吃饺子,还和历年一样吃了几个饺子(我不喜欢吃饺子)。滴答滴答时间过的真快,给二奶奶、大爷、大妈纷纷拜完年后就回家看家,因为老人说“过年的时候家里不能锁门”不一会哥哥姐姐就来我家串门了,过了一年不见,他们比以前更成熟了,问问我的情况说说自己在单位上班的事,闲聊了几句呆了会就走了。这一天就是这样,来了人坐一坐就走了,听着大家在这一年的感慨,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到了下午又吃饺子聊聊天就这样过去了。。。这两天活动基本上就是这样!
发表于 2014-3-15 12: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王琪

我叫王琪,是北京人,在大年三十和初一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和以往差不多。
三十白天去了老舅家晚上去爷爷家吃饭然后就回家了。我觉得我和大多数人都不太一样,因为我年年三十白天都去姥姥家,在家里的老人没之后就一直在老舅家过春节,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并且我家没有太多的讲究,虽说是大年初二闺女才能回娘家,可是我家就是个例外。现在也是如此,家里的老人没了,讲究就更少了,就是每年大家都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打打牌,这样就很高兴。
今年三十与以往不一样的就是我大爷一家人都从老家来北京了,今年过年应该算是人最齐全的一次,也是最多的一次。今年的年夜饭不是很好,不知道是为什么,感觉菜式一年不如一年,而且也不知道吃什么。不像以前想吃什么都没钱买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现在想吃什么都有,想什么时候吃都行,所以对于年夜饭也没有那么大的期望。晚上只是在爷爷家吃个晚饭,吃完饭就和我妹妹还有三哥聊了会天,主要是高考的问题,因为我妹妹今年要高考,关心一下她,其余就没有什么了,因为长辈都在喝酒聊天。过了一会爷爷给了我和妹妹压岁钱,我们家的习惯是孩子上了班就不给了,所以我今年还有。差不多八点半左右我就回家了,我也不想再那呆太长时间,是因为和奶奶家的人没有那么亲,所以很少去,过年过节也只是去吃顿饭就回家,总觉得在那呆着没有意思,和他们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三十晚上我姥姥家的亲戚都会吃完年夜饭来我们家玩,我们在一起打扑克牌,一玩就是一宿,第二天一早就会去姥姥家吃饺子。
今年的初一是在老舅家过得,早上吃完饺子就去睡觉了,因为三十晚上一夜没睡,下午起来没有回家,而是在老舅家帮他们炸花。炸花算得上是我家的传统了,每年都会做,有时还会送人一点,一般和别人说炸花他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其实意思和炸排叉差不多只是形状不一样,我们三个人弄了一下午。弄完了就差不多5点多了,然后我拿了几个就回家了,回家看了一会北京台的春晚就睡觉了。
现在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淡了,每年过得都差不多,感觉很没意思,去庙会的次数也很少,感觉每年都是那些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的。我觉得能让我感到的年味也就是在三十晚上放花、放炮仗了,其他的方面其实和平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发表于 2014-3-15 12: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雯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轰隆隆的鞭炮声,春节到来了,大街小巷人流如潮,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节日的闲暇,男女老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大街上的颜色也比平时鲜艳多了。只见彩旗飘扬,各色商家标语、条幅迎风招展。商场门口挂着一只只大红灯笼,看一眼就让人心里暖和。湛蓝的天空中,一只只彩色气球在阳光的照耀下艳丽夺目。微风拂过,大小气球迎风起舞,又仿佛在向路人点头致意。
商场里欢快嬉闹的场面透过明亮的玻璃门窗,射入路人的眼里,使人不由自主地随着彩色的人流,汇入其中。春节是大人的节日,更是小朋友们的节日,儿童玩具、书籍、文具柜台更是异常热闹,孩子们来了一拨又一拨,领走心爱的玩具,留下欢声笑语。
春节的家中也不同平日,大早上起来我和姐姐就把奶奶家的门贴上了“福”字。快过春节的前两天奶奶就开始忙活,炸丸子、炖肉、腌咸豆、煮鸡蛋……今年的除夕与以往的不同,每年除夕已放假,今年大年初一才放假。但是我们仍保持着旧习俗,除夕夜晚全家人围坐在桌前吃年夜饭,吃饭的人也比平日多了,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聚在一起。我们一起给奶奶过生日,还制作了礼物送给她。桌上的菜也比以前丰顺多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都有。大家一起唠嗑、一起喝酒等,老人们看着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吃过晚饭后,大家有的打牌,有的聊天,有的等着看春晚。说起春晚,是春节必不可少的节目,虽然好多人都说春晚没有原来的好了,没劲了,但是我还是依然爱看。有习俗说嗑的瓜子、花生等到初一过后才能扫。我们总是嗑的满屋子都是,踩在上面“跳舞”。等到熬到十二点,全家一起出去看花,有时还放点,各种颜色的礼花在头顶绽放别提有多美了,听着炮声感觉节日的气氛特别浓烈。每年除夕夜都要熬夜,但总是坚持不下来。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每个地区的习俗不同,我们家初一早上起来吃饺子,各种馅儿,猪肉大葱的,韭菜鸡蛋的。总之,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希望明年的春节喜气洋洋。同时也希望明年除夕就放假。
发表于 2014-3-15 12: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腾欢

春节——顾名思义,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在中国,春节是最具传统气息的节日,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每当春节的时候,亲朋好友就会聚在一起,谈谈这一年的变化,发生的大事小事,这19年来,从未改变过,从出生到现在,我见证了我家的春节。
了解春节,我们需要先知道春节的来历。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我家的春节可以说是很富有年味,一个月之前,全家就开始准备了。这个词被大人们叫做“办年货”,因为过年要准备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家人们要工作,几乎都要等到大年初一那天才放假,所以,在过年的前一个月,我和爸爸妈妈就会去超市分散的买些年货,当然,也是少一部分。所以,我对春季是很期待的。
  小的时候,过春节就意味着有新衣服穿,妈妈说他们小时候,过年意味着有肉吃,有新的棉袄穿,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们现在饿生活质量已不仅仅局限于此了。而我,现在依然憧憬、期待春节,因为这也意味着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也许过去的一年,会有不愉快,会有烦心事,麻烦事,但是一个春节,就像春风化雨般的把不开心都吹走了,迎来了新的开始。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春节的原因。
我家过春节,过的是热闹的气氛,过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团聚。下面我就来讲讲我家是怎么过春节的。每当除夕也就是大年30,我和爸爸妈妈会先回到老家,和爷爷奶奶还有老叔,妹妹们吃个团圆饭,一起看春晚,一起放一挂鞭炮。大家为一顿年夜饭会付出很大的努力,提前准备材料,大家一起动手,做得一年最丰盛的晚餐,大家在一起分享,那种喜悦溢于言表。
我和妹妹们会给爷爷奶奶助兴,说一些祝福的话,看到他们合不拢的嘴,我真的是很幸福。晚饭过后,我和爸爸妈妈带着奶奶会在12点之前回到我的家里,继续看春晚,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爸爸妈妈和面准备包饺子,我陪着奶奶看春晚,一家人其乐融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家里会把每个屋子的灯都打开,爸爸还说,这一晚就不关了,那种万家灯火明才是春节,除夕夜应有的气氛。
第二天早上,我们吃完饺子,爸爸就开车带着我和妈妈、奶奶回到老家了。在我的老家。有一个习俗,就是在大年初一上午要到邻里街坊家拜年。通常都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去附近的邻居家,因为我们不经常回老家,所以大家对我们很是热情,特别关心我们在外面的生活,聊聊爸爸的工作,聊聊我的学习,每去一家,主人呢就会给我们倒杯茶,端些瓜子花生,很是热情好客。结束了上午的拜年,我们全家陪着爷爷奶奶吃顿午饭,当然还是丰盛的饭菜还有香香的饺子。我发现春节的饺子是我一年中吃的最好吃的饺子了!
发表于 2014-3-15 12: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韩玮

今年的大年三十没有放假,但是大街小巷过年的气息丝毫没有减退。白天父母都在上班,我自己在家打扫房间、洗衣服,不能带着污秽过年。到了晚上我们一家早早的围坐在电视机旁等待着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今年的春晚让我们全家都期待了很久。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今年响应号召没有燃放烟花爆竹,街道上燃放烟花爆竹的人也比往年有所减少,大家都在为祖国的环境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三十儿晚上要熬夜,我们每年都要守岁,打开家中所有的灯。
发表于 2014-3-15 12: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孙迪

2014年的春节我依旧在老家度过。这个传统延续了7、8年。虽然搬到了县城里,但是对于老家的思念依然是那么的浓郁。每到长假都会忍不住踏上回家的脚步。
老家位于通州区永乐店镇,离河北廊坊市很近。是个很普通的村落。我也不知道家乡的习俗是和北京的相似,还是和河北的相近。过年的时候也是和那几句顺口溜很像: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倒是现在很多人都不在意这些习俗了。过年是为了团聚,现在家庭比较富裕,都不是很在意吃喝。所以贴贴春联,放放鞭炮,吃顿晚上12点的饺子,就算过年了。
倒是大年初一,许久没见的哥们弟兄,叔伯兄弟要走走串串,拜拜年,聊聊天。收红包,喝茶水,吃瓜子、花生,然后进行次聚餐,联系联系感情。大年初二,看看远方的亲戚,基本上年就过完了。至于原来的习俗倒是没多少人遵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6 19: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