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087|回复: 134

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3 23: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 本帖由 雪村友梅 于 2006-7-6 08:53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7-3 23: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抱歉,刚才上传的是错的,现在这个是定稿。给前三位下载的朋友道歉,请用这一版。
发表于 2006-7-4 00: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正要问你,怎么只有图号,没有插图呢。
发表于 2006-7-4 08: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粗略读一遍。雪村抓住了一个大题目,提出了很有意义的见解。
发表于 2006-7-5 13: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今天再打开拜读,还是没见插图。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08: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景春学兄:
两处问题均已修改。感谢您的指教。
发表于 2006-7-8 08: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雪村兄将一年的节日做整体看待,提出内部结构问题,确实独树一帜,对俺颇有启发.
发表于 2006-7-8 08: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细读您的文章(不知为什么,还是没有插图的那一版),有几处疑问,特请教.
1\结构是一种共时态,那么当谈节日结构的时候,分析一个节与另一个节相对应时,是否应该固定于某一个时刻.与之相关的是,在选择节俗加以分析时,是否也应注意到这一点.比如您在文中写道:"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有食元宵、走桥等风俗,意皆在求子。而七月十五日为祭祀逝者之日至明,盖道教以此日为中元,有地官校勾之说,佛教以此日为盂兰盆节,典出目连救母故事,民间以此日为祭祖节日,人无贫富,皆祭其先人。一年属阳的半年的正月十五的祈生,与一年属阴的半年的七月十五的祭死,正好构成直接对应关系."正月十五食元宵与走桥的风俗何时出现?七月十五祭死又何时出现?那么它们能够并存并形成对应关系是在何时?而当它们形成对应关系的时候,寒食与下元\春社与秋社等是不是也形成了对应关系?
发表于 2006-7-8 09: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2、关于寒食与下元:您在文中将寒食的对应内容定为火节,将下元的对应内容定为水节,问题是寒食不是火节,而恰恰是禁火节。虽然有清明的钻取新火,但这一习俗的形成当是唐代的事。如果真要对应,是否将清明与下元的对应更符合您的主旨?
  此外,您在文中写道:“下元形成史比较复杂。道教上、中、下元三节,分别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节日。上元与中元的位置前后相距半年,两两对称,但下元却孤立于十月十五日,这三个节日的安排显然违背了古代数字方面讲求对称和谐的原则。所以,我以为道教下元节的设定是李代桃僵,有借用了秦以十月为岁首的节日系统的嫌疑。”可是,当上元、中元确定,下元安排在什么时间而能不违反对称和谐的原则呢?。如果真的找到了更合适的时间,是不是就难以形成对应关系了呢?

您在文中写道:“如果按照年分阴阳的概念来计算,以阴的半年之首七月为起点数起,下元节又恰巧为第105日。这与寒食的105日有暗合之处。”我想问的是,按您的计算日子固然相合,可是为什么寒食的105天是从冬至算起,而下元的105日却不从夏至算起而要从阴的半年之首七月算起呢?
也许正如您在文中所说“当然,把寒食和下元做为相对应的两个部分,有一些问题是是今后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
发表于 2006-7-8 09: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3、关于这个结构如何形成的:由于我最近老在思考节日、节俗形成中俗民个体的作用,所以读您的文章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这当然不是您的文章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还是想听听雪村兄的看法。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个精致的结构,那么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呢,还是某些人建构的结果?
发表于 2006-7-8 09: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一点建议:您文中第二部分为“年分阴阳——中国古代岁时节日内在结构的发现”,第一题目下了阴阳观念在岁时节日体系中的展开,虽然我没有看到图,但是您在文中写得明白,是分三个主要途径,其中第二个为“年分阴阳”。我觉得这里的“年分阴阳”与第二部分标题中的“年分阴阳”意义不同,如果我理解没错,是否将“年分阴阳——中国古代岁时节日内在结构的发现”改为“时分阴阳——中国古代岁时节日内在结构的发现”更好一些呢?
发表于 2006-7-8 09: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友梅兄论文,的确提出大问题,从结构形态上思考传统节日,是民俗学上的弱项,文中探讨对我们多有启发。我拜读大文之后,也有一些想法,张兄所言,我有同感,就是在思考形态结构的时候,我们应该重视历史的因素,正如普罗普在讲《故事形态学》的时候,还有一个《神奇历史的根源》,这样才可能有较可靠的立论。目前来看,论文就岁时节日系统提出了思考性的意见,但需待弥补的缝隙可能多了一些,所以一些结论有些勉强。我想传统节日结构肯定是存在的,只是我们应该回到最简单地方,那就是自然节气时令主要决定了我们对节期与节俗的选择,当然还有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素不断加入(这在晚期社会尤其如此)。而影响自然节气的是地球在公转中与太阳的关系。关于上下半年对应的问题,也可以从古代历年岁首是从立春开始,还是从立秋开始思考,这样可以解决一些习俗的类同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14: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细读您的文章(不知为什么,还是没有插图的那一版),有几处疑问,特请教.
1\结构是一种共时态,那么当谈节日结构的时候,分析一个节与另一个节相对应时,是否应该固定于某一个时刻.与之相关的是,在选择节俗加以分析时,是否也应注意到这一点.比如您在文中写道:"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有食元宵、走桥等风俗,意皆在求子。而七月十五日为祭祀逝者之日至明,盖道教以此日为中元,有地官校勾之说,佛教以此日为盂兰盆节,典出目连救母故事,民间以此日为祭祖节日,人无贫富,皆祭其先人。一年属阳的半年的正月十五的祈生,与一年属阴的半年的七月十五的祭死,正好构成直接对应关系."正月十五食元宵与走桥的风俗何时出现?七月十五祭死又何时出现?那么它们能够并存并形成对应关系是在何时?而当它们形成对应关系的时候,寒食与下元\春社与秋社等是不是也形成了对应关系?

张勃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好。
写作之时,只激动于自得之见,往往忘记了怎样说才更周延。怎样把历史的因素带进来,把这些小的细节处理好,思考ING——

[ 本帖由 雪村友梅 于 2006-7-8 15:07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15: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2、关于寒食与下元:您在文中将寒食的对应内容定为火节,将下元的对应内容定为水节,问题是寒食不是火节,而恰恰是禁火节。虽然有清明的钻取新火,但这一习俗的形成当是唐代的事。如果真要对应,是否将清明与下元的对应更符合您的主旨?

我的意思是寒食是治火,下元是治水。下元水官解厄,民间所传水官为禹。  

此外,您在文中写道:“下元形成史比较复杂。道教上、中、下元三节,分别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节日。上元与中元的位置前后相距半年,两两对称,但下元却孤立于十月十五日,这三个节日的安排显然违背了古代数字方面讲求对称和谐的原则。所以,我以为道教下元节的设定是李代桃僵,有借用了秦以十月为岁首的节日系统的嫌疑。”可是,当上元、中元确定,下元安排在什么时间而能不违反对称和谐的原则呢?。如果真的找到了更合适的时间,是不是就难以形成对应关系了呢?

友梅以为,道教三元不对称,原因正是因为道教是移步借花,利用了当时旧有的节日。只有这种情况下,才存在“上元、中元确定”的可能性。才可能产生今天下元的不对称现实。如果道教一开始无所凭借仅仅考虑设“三元”,我想一定会按照对称原理设定的。这一点看一下道教其他方面的数字排列是不言自明的。

您在文中写道:“如果按照年分阴阳的概念来计算,以阴的半年之首七月为起点数起,下元节又恰巧为第105日。这与寒食的105日有暗合之处。”我想问的是,按您的计算日子固然相合,可是为什么寒食的105天是从冬至算起,而下元的105日却不从夏至算起而要从阴的半年之首七月算起呢?
也许正如您在文中所说“当然,把寒食和下元做为相对应的两个部分,有一些问题是是今后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

这一对应关系我是画了问号的。本来不想写,后来还是写上,一个原因,是节日的挪移是一个事实。节日对应的关系不见得一定如数学公式。还有就是很想唤起对下元节的讨论。下元节其实应当很好地加以讨论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15: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晓峰论文:《阴阳观念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部结构》

3、关于这个结构如何形成的:由于我最近老在思考节日、节俗形成中俗民个体的作用,所以读您的文章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这当然不是您的文章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还是想听听雪村兄的看法。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个精致的结构,那么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呢,还是某些人建构的结果?

如我《论重数节日序列及其阐释系统的形成》所论,这个节日内部的结构框架形成于两汉至三国时期,有关的新的阐释系统,则在5-6世纪间最后得以完成。鉴于其与古代象数逻辑的关系,可以判断这一结构应当在自然生成的节日基础上,当时某些人有意建构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17: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