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351|回复: 72

半部《论语》治“非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29 11: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与非典



    《论语》一书是孔子和学生的杏林论坛精华录。
    《论语•先进》篇说,某日,孔子的学生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陪着夫子在网上聊天,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子路称自己勇冠三军,当一个千乘之国的元帅还觉得屈才,冉有说只想作一个小国的宰相,公西华不想当官,说只愿给人家的红白喜事作司仪,轮到曾点,曾点一直在弹琴,在孔子再三催促下,才说自己既不想当官,也不想吃人家坟上的冷猪头,就想在莫春三月,穿上新作的春服,和三五相好的伙伴们一起,“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听了,拍着曾点的后脑勺,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为什么会对曾点的话喟然叹赏?盖因曾点所谓“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非如后世儒者所称,仅为游戏春光而已。曾点所言,实为关乎生民存亡的“天大的事情”,就是预防非典。
    “浴乎沂”,涤除非典病毒也。在沂水里沐浴,用流动水洗身,以清除身上的污垢和病毒。春秋时尚无自来水,故只能动员曲阜城里的市民到沂水边沐浴。
    “风乎”,通风消毒也。非典病毒在空气中被吹散、稀释,古人已知此理,在郊外开阔之处,散发临风,较之在家中开窗通风其消毒效果更佳。
    “舞雩”,在春风中婆娑而舞,既能舒展怀抱,又可强身健体,在身心两方面增强对非典的免疫力。
    雩,巫术舞也,既可用于祈雨,亦可用于驱疫。《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釁浴,旱暵则舞雩。”曾点所言暮春舞雩,即“岁时祓除釁浴”,祈雨和驱疫之舞又称为“禜”,或合称为“雩禜”:

        雩禜,祭水旱也。(《礼记•祭法》)
        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
    禜之。(《左传•昭公元年》)
       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周礼•秋官司寇》)

   “咏而归”,送瘟神也。“归”本作“馈”,《史记•弟子列传》:“咏而归”,徐广注曰:“一作馈”。太史公采古文《论语》,当本作馈,徐广所见一本是也。《论衡•明雩篇》解此文亦云:“……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馈者,馈送也,以酒食侑瘟神并于东流水上馈送其远去也,盖类似于后世南人之烧纸船。
    总而言之,曾点所言,通篇都是说得春秋时鲁国人的预防春瘟仪式,古人驱傩祛疫,之所以都在暮春,因暮春正是非典等瘟疫病毒肆虐流行的时节。后世的清明节、上巳节、三月三、送瘟神等都是从古代的送春瘟仪式中演变而来的。
    孔子,仁者也,仁者爱人,视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曾点非非典,夫子叹之,实夫子一片菩萨心肠的体现。夫子岂好耍乎?
    当时,孔子听完曾点的话,不光说了句“吾与点也”,夫子还说:“非点,吾谁与游!”意思是说,要不是曾点,我和谁说知心话儿。后来,这个故事被儒家当成了经典,孔子的“非点,吾谁与游”就被误解成“非典,吾谁与游”。
    “非典”一名,其来远矣。
    可见,非典并不可怕,圣人早就为我们找到了克制它的办法。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不妨半部《论语》治非典。
    方法:《论语》半部,最好是线装书,无线装书,中华书局影印本亦可,将书页烧成灰,与鲜芦根、银花、连翘、蝉衣、僵蚕、薄荷、生甘草等同煎,饭前服用,连续服用七至十天,戒腥荤辛辣。
    心诚则灵哟。

[ 本帖由 温柔地思想 于 2003-4-29 12:01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3-4-29 11: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半部《论语》治“非典”

孔子与非典·续考

一、世人皆知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殊不知孔子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医生。孔子于杏林结坛授徒,后世称医学为杏坛即源于此。
一、颜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防治非典献出宝贵生命的白衣战士。颜渊身为孔子的大弟子,追随夫子周游列国,防治非典,一身作则,鞠躬尽瘁,不幸身染非典,不得不接受隔离治疗,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说得就是隔离期间的颜渊。
    颜渊感染非典,终于不治而早亡,夫子痛不欲生。《论语》说: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颜渊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为抗击非典事业献出生命的白衣战士,他的师兄弟则远为幸运,在追随孔子抗击非典胜利之后,一个个出将入相,不复白衣矣。

发表于 2003-4-29 22: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半部《论语》治“非典”

真是难为温柔老师将《论语》与“非典”的渊源说得这么齐全这么头头是道,居然还独创一副配方,如果孔老夫子在世,一定会感激涕零、改拜温柔老师为先生了
发表于 2003-4-30 08: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半部《论语》治“非典”

小竹子,那样使不得,会折杀你家温柔老师的。
 楼主| 发表于 2003-4-30 1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半部《论语》治“非典”

那倒不见得,子不云乎:三人行,必有俺师父也。

这个贴子原是有感而发的,只是拿孔夫子来做个由头而已。
以前我总认为古人的三月上巳、暮春祓禊、送瘟神等只是单纯的春季庆典活动,旨在和男女、繁子嗣,今春非典的流行,倒让我认识到,这一系列春季仪式确实有其实际的卫生功能,就是祛除春瘟。春季百花盛开,同时也瘟疫盛行,古人深受春瘟之害,因此形成了春季水边祓禊洁除的习俗。春秋时代的暮春舞雩固然不一定是为了祛除非典,但谁又能肯定古代的春瘟中就没有非典。
其实,古人对春瘟和时疫早就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其中固然不乏故弄玄虚的巫术技俩,但肯定也有行之有效的卫生和医疗手段。由于现代医学的输入,这套传统卫生手段和习俗早已失传,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春瘟,我们手足失措,进退失据,惶惶不可终日。
我们今天的医疗技术肯定比较春秋时代进步了很多,但面对瘟疫,我们的卫生制度、社会动员机制和心理承受能力却不见得比那时候高明。
[ 本帖由 温柔地思想 于 2003-4-30 10:54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4-30 11: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半部《论语》治“非典”

shi兄所言,我看倒没大事,温柔老师也是当仁不让于夫子的。
你想,孔夫子虽然有浴乎沂之类的户外活动,但是那只是他的畅想,他原本是不这样认真做田野作业的。多数时间周游列国,把非典病毒到处传播,难怪在卫国、陈国之间,被愤怒的中原人民团团包围,划出一片隔离区,不许乱说乱动。夫子计穷,却还硬着头皮大叹:“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我不带口罩,不也活得好好的吗?幸亏温柔老师善于化用夫子言论,将夫子的“斯文”打印成防非典手册和药方免费赠阅,匡人才满意而去。夫子还不吸取教训,居然又想乘桴出海,引起海外各国的高度恐慌,纷纷结盟拒签,结果大大带累了鲁国正常的海外经济、旅游活动。此后夫子回到鲁国,结坛讲学,在一个通风条件极差的屋子里聚集了三千多人,交叉感染凭凭发作,疑似病人每天以三位数增长,亏得温柔的一剂妙方,救人无数,至今已经康复出院了70来个。所以说,孔夫子是杏坛布道的大师,温柔呢是杏坛悬壶的药师,一个在杏坛正面,一个在背面。孔夫子在正面对学生道貌岸然,回到背面又对温柔老师感激涕零、磕头拜师什么的,我看大有可能。一不留神,就被精灵古怪的小竹子偷看到了,于是……
 楼主| 发表于 2003-5-1 12: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半部《论语》治“非典”

【夫子还不吸取教训,居然又想乘桴出海,引起海外各国的高度恐慌,纷纷结盟拒签,结果大大带累了鲁国正常的海外经济、旅游活动。】
听说东海有个扶桑国,扶桑国有神仙药,孔子当年想去采药,没有去成,后来当了秦代,因为连年战乱,非典再度流行,始皇帝因派齐人徐福带五千童男女出海求药。徐福去后,秦国瘟疫流行,秦国因此灭亡,徐福也淹留东海不归,在桃花岛上专门种药济世,因徐福修黄老神仙道,故世又称之为黄药师。黄药师的药方“一不留神,就被精灵古怪的黄蓉偷看到了,于是……”,黄蓉偷了药方,偷离海岛,折了根竹竿子作打狗棍,挑着个葫芦提沿街卖药,北京城从此多了个卖灵丹的小竹子……
[ 本帖由 温柔地思想 于 2003-5-1 12:56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5-3 13: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续半部《论语》治“非典”

话说小竹子来到京城,到处卖狗皮膏药,充当半仙为人看病。本来她已经惹下很多事端,但人们念她年少不经事,便不再计较。不料一日“非典”盛行,小竹子的药居然畅销异常。某天,孔老夫子穿越时空隧道来京,遍访温柔老师的下落,以便取回仙方返鲁救人。孔老夫子找到温柔老师之后,对温柔老师曾经的善举感激涕零,并磕头求药。温柔老师遂将半部《论语》赠送予他,趁此大谈特谈“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治疗“非典”的要诀。一不留神,就被精灵古怪的小竹子偷看到了,于是她用妙手空空之法将半部《论语》偷过来,与黄药师的仙方结合起来,炼制出万灵仙丹,金庸称之为“九花玉露丸”。小竹子正想把灵丹散于众人,不料追书至此的孔老夫子竟用乾坤大挪移之法将小竹子和他皆带回鲁国。孔老夫子请求小竹子清除非典瘟疫,并许诺说,如果答应愿将毕生所学倾囊相受,还折矢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小竹子感其至诚,遂与其治疗众生。“非典”既除,史家便不再记录此事。话说有二人拒不治疗,一曰伯夷,一曰叔齐,本来孤竹国民众想立其为君,但鉴于此事,遂将其逐出,立小竹子为君。伯夷、叔齐遂被隔离,饿死于首阳。小竹子一边为君,一边化名子游向孔老夫子求学。孔老夫子仙逝后,子游又续出了半部《论语》,与前半部合起来,遂成为今日传世的“圣经”。
附:可惜的是,今人没有小竹子的仙丸,“非典”迟迟不能根治,不过幸好还有温柔老师悬壶济世。子游的后人皆为游姓,但因当初子游只对文学感兴趣,不理生计,后世遂为寒门,隐居山林。今日论坛之淇园之竹即为其后,无奈此子秉性顽劣、不学无术,真不知以何置之。
发表于 2003-5-4 10: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半部《论语》治“非典”

故事接龙啊~~
 楼主| 发表于 2003-5-4 12: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半部《论语》治“非典”

名师出高徒,此言果然不虚,小竹子初出江湖,就对江湖掌故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不愧是东海黄药师门下高徒,看来小竹子早已把《九阴真经》的上下五千言背得滚瓜烂熟。
这几天看张版《射雕》,越看越不是味道,金大侠的又一部真经让张导念歪了,郭靖和黄蓉真是一对现世宝,郭靖傻到了家,蓉儿丫头也全不见了原来的古怪精灵,尤其可气的是两人的嗓音,黄蓉一声声粗声粗气唤“哥哥”,像是刚学会抱窝的小母鸡,郭靖直着嗓子喘粗气,像是刚刚学习打鸣嗓子不会拐弯的小鸡公,叫得人直起鸡皮疙瘩。
现放着小竹子这现成的黄蓉丫头,可恨张导有眼无珠,咱们的小竹子怀才不遇,就只有明珠暗投,挑着个葫芦走街穿巷买仙药。
发表于 2003-5-4 14: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半部《论语》治“非典”

小竹子向来喜欢天马行空乱来一气,当个走街串巷卖狗皮膏药的半仙还行,做其它的可就不行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射雕》就留给其它人去糟蹋吧。说起金庸连续剧版本,小竹子可就是非常在行了。看《射雕》绝对是83年无线版的是最经典的,堪称绝版。翁美玲把一个蓉儿演得生灵活现,简直无以复加,再加上她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损,更为大家带来了一种绝美。与其说小竹子喜欢黄蓉,不如说她喜欢翁美玲扮演的黄蓉。对了,我这里有一套83版的射雕,只是不全,温柔老师如果喜欢,不妨拿你的半部《论语》和治病要诀来换哦
 楼主| 发表于 2003-5-5 13: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半部《论语》治“非典”

小竹子要敲竹杠,最好还是找老叫化子洪七公吧,让他把降龙十八掌也传给你几招,^_^
发表于 2003-5-9 13: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半部《论语》治“非典”

古代治疫经验与当今“非典”防治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于希贤供稿

--------------------------------------------------------------------------------

www.pku.edu.cn/news/xiao_kan/2003年4月22日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曾克服过若干次温疫,有战胜“温疫”的宝贵经验,有些经验可以为今天战胜非典型肺炎做参考。
一、 古代“温疫”的发生与中国治疫文献
    中国几千年和“瘟疫”抗争中,流传下了大量的医史文献。商代开始就有“瘟疫”的文献记载。《小屯·殷虚文字乙编》?熏卜问殷王是否染上传染病?熏又卜问疫病是否会漫延。此后《尚书》记录了传染病就是疫疾。《诗经·小雅·节南山》记载,公元前781至前771年,周幽王时期“天方荐疾,丧乱弘多”。由于物侯变化,引起疫病。《国语》、《春秋》、《左传》、《史记》、《汉书》以及各朝正史的“五行志”中都有关于瘟疫流行传播和防治的文献记载。从汉代开始,医书里都把传染病作为重点项目加以关注。据统计,中国古代论伤寒的书籍多达250多种,可见我国古人对传染病的重视。
    明代万历、崇祯至清康熙年间,疠疫流行。最严重的是1641年,南北两直隶、山东、安徽、浙江、贵州、湖南等地疾疫大作,山东东明县“春二月瘟疫大作,有一家死数口者,有一家全殁者,白骨山积,遗骸遍野”。这时出了一位医生叫吴有性,他在《瘟疫论》中提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熏名曰疠气或疫气”。当时虽然没有细菌和病毒的概念,但这“疠气”或“疫气”的概念已经包含有细菌和病毒的含意。他治疗瘟疫的方法很有效果。历史上瘟疫肆虐的流行期,也是战胜温疫的中医著作出现的高峰期。
二、 瘟疫的发生与环境变迁、物候反常有关
    西周以来,中国历史上瘟疫大流行的高峰期有两段时期:一是东西汉之间至东汉时期(公元1-3世纪);另一是明末至清初(公元16-17世纪)。这两段时期都是处在地理环境的突变时期,气候变迁异常激烈,导致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的失调及震荡。此间一些奇怪的病症、瘟疫会意想不到地突然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瘟疫?《吕氏春秋》说:“孟春行秋令,季春行夏令,仲夏行秋令,则民疾疫”。“疠疾,气不和之疾”。《后汉书·顺帝纪》说:“上干天和,疫疠为灾”。气候反常,寒暑错位是形成瘟疫的重要原因。《公羊传》、《淮南子》等古籍都说瘟疫流行的重要原因是气候反常。东汉对瘟疫的抗争、治疗传染病以张仲景的《伤寒论》最为经典,共有397法,130方。此书是以气候不正为根据,也注意接触传染的防治。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古人认为:“夫天行时异之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反大凉,秋时应凉反大热,冬时应寒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异之气。”这样的反常气候就易发生瘟疫。
三、 同一种疫情?熏有直接传染和异地多源出现的两种情况
    东汉末年从公元204年至219年,中国中原地区流行瘟疫。东汉张仲景说“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特别是公元217年死人特多。魏文帝曹丕回忆说:“昔年疾疫,亲故多其灾”。又说:“疫疫多起,士人雕落”。那时中原“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声,或合门而亡,或举族而丧者”。差不多同时,即欧洲罗马奥勒利安在位期间,大约在公元二世纪末?熏也爆发大瘟疫,瘟疫最严重时罗马城每天死亡约2000人。中国中原和欧洲罗马之间的广大地区,尚没有发现传染病流行的记录。
    瘟疫在亚洲东部和欧洲地中海罗马异地爆发,现在还没有找到两地相互传染的证据,估计是因为全球性气候反常,两地各自爆发。
四、 历史经验对今天我们战胜“非典”的几点启示
    1.今年北京春季气候反常,初春猛热了几天,至今快到“五一”劳动节了,天气仍然较冷,一般穿毛衣或外衣方能御寒。往年4月底人们早穿衬衫,女同志穿裙子了。今年北京气候反常,瘟疫就可能发作。台湾今年4月就来台风也是近40年没有过的气候反常。如果未来北京“五一”之后气候趋于正常,“非典”就容易控制。如果来年北京气候继续反常,必须有思想准备,更要加大预防的力度和严格防御的措施。
    2.各地的发病情况也与当地今年气候是否正常息息相关。气候正常的省份和地区,瘟疫“非典”不易发作。气候反常的地区,必须加强对“非典”的传染警戒。
    3.国内外“非典”疫情,既有异地病源传入的案例,也有非外地传入而因自己本地气候反常生成病源的可能。今后“非典”防治工作对上述两种情况都要采取措施。
    4.医学科学发达的今天,消灭“非典”瘟疫,一方面要和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依靠先进科学检测、防治疫情,另一方面也要参考中国历史上成功防治的经验。
(作者为环境学院历史地理专业教授)


发表于 2003-5-9 14: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半部《论语》治“非典”



王道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文明的利器─读《瘟疫与人》(Plagues and Peoples, 1976)
 生老病死,四大皆空。对于生死、衰老我们虽然有一窥究竟之心,但是尘土终归尘土,自然而然、大道无极,倒也坦然。至于疾病,我们的感受就不一样了。人生有何欢、死又何惧?就怕病磨。人人都对疾病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反而看不清疾病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这两年口蹄疫、禽流感上了媒体头版头条,书市中也出现了一些警告传统疫病卷土重来的书籍,可是我们还是难以想象疾病有改变历史、颠覆国家的威力。《瘟疫与人》中译本问世(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四月),填补了这个知识上的空白。

 大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人与微生物的关系本来就源远流长。生命世界中最基本的事实就是「共生」,几乎没有生物只要吸日月精华、养天地正气就可以生存。人体肠道中就有许多微生物寄生,生产人体需要的养份。人体皮肤上也有一些微生物寄生,它们对人体无益,可也无害。人体若抽去了水分,剩下的重量中有十分之一是微生物。疾病可以看成生命之间没有达成「共生」协议的结果。违反/拒绝共生原则的微生物就是病媒。

 不过人类与病媒的关系,自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业创造了人口、社会发展的空间,文明随之诞生。过去人类生活在游动的小社群中,与病媒的接触完全是机遇式的。自然界中人类病媒的分布也是分散、零星的。农耕、蓄养动物使病媒有集中发展的机会,因为许多人类疾病都是源自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人与家畜家禽的亲密接触,让一些微生物有机会发展出寄生人体的特殊本领。于是人类疾病的现代史就开始了。

 本书作者关心的,并不只是人与微生物的关系。他指出文明的基础也是「寄生」;文明的统治体制寄生在农民的生产力上。微生物对人体的「微寄生」与统治体制的「巨寄生」之间的互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作者的主题。例如古希腊的医生从未见过的天花、痲疹等流行病,公元二、三世纪时自中东侵入罗马帝国的心脏地区肆虐。于是地中海地区发生了长期的人口衰退,为中世纪黑暗时代揭开了序幕。

 为什么当年天花、痲疹会发生这么大的历史影响力呢?作者提出了「文明病媒库」的概念。中东、印度、中国等古文明,由于所处的地球生态位置,都发展出了不同的文明病媒。生活在其中的人民,由于与那些病媒长期相处,大部分人都发展出或多或少的免疫力。因此病媒只能造成零星的病例。从未与那些病媒接触的「外地人」就不同了,往往感染后就立即发病,毫无抵抗力。由于贸易、战争的缘故,各「病媒库」之间也互通有无。一个地方的风土病,到了另一个地方造成杀人无数的疫情,史不绝书。欧洲人「征服」美洲就是最好的例子。据估计百分之九十五的美洲原住民死于白人带来的天花、痲疹、感冒。

 美洲当年的惨重疫情,还发挥了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摧毁原住民对自己文化的信心。每个文化都有种种对抗疫情的宗教仪式、医疗手段,但是美洲原住民亲眼见到白人不受疫情影响的事实,不由得怀疑「天佑白人」。仅此一念,就足以令人丧气。事实上,文明由于寄生的本质,必然要扩张;文明病摧残人的身体、打击人的心志,正是文明扩张的利器。

 本书出版于二十二年前,在学术界仍是主要的灵感泉源。书中对于中国的论述,当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既然中译本已经问世,学界当不至于继续坐视国史中流行疾疫的历史角色。

(1998年6月1日联合报读书人版)

 

人类大历史

 今年美国普立兹奖「非小说类」得奖作品是去年出版的《枪、病媒、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 1997)。作者戴蒙(Jared Diamond)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这书的书名令人一头雾水,副题意义还稍微显豁一点:「人类社会的命运」。事实上这是一部「人类的大历史」,戴蒙在本书讨论的问题是:为何五百年前是西班牙人渡过大洋到南美洲灭了印加帝国,而不是印加帝国的人到欧洲灭了西班牙?为何世界上有些大洲上的社群发展出了高度的「文明」、有些大洲到了二十世纪仍沉陷在「石器时代」中?

 这个问题萦绕在戴蒙心中二十五年以上。话说1972年他在新几内亚从事田野生物学调查,研究鸟类的演化。当时新几内亚即将独立,人心思变。一天他和一位原住民领袖亚里聊天,这位巴布雅人问了戴蒙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白人制造出这么多货物,运到这里来?为什么我们黑人没搞出过什么名堂?」根据戴蒙的印象,亚里的谈吐、见识远超过一般的白人,戴蒙也没有理由相信巴布雅人的平均智能比欧洲人低。可是人类社会之间的不平等却是个事实,这不仅是政治家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令学者好奇的问题。对十九世纪的学者,这是因为热带地区的原住民「停滞」在人类生物演化的早期阶段。二十世纪的人类学家讲究客观,因此回避这个问题。

 戴蒙提出的答案是:各大洲「自然资源」(生物地理)的不平等,使人类各社会的发展在起跑线上就有了落差。这也许看来卑之无甚高论,可是他的论证不仅表现出综合的本领,而且创造了新的视野。

 首先,戴蒙指出在人类文明史上,农业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大事。农业创造了人口与社会的发展空间,因此是文明的摇蓝。可是适合农作的植物,却不是到处都有的。中东的肥腴月弯大约在一万年前就发明了农业,因为那儿是麦类植物的原生地。从所有的证据看来,麦作农业在人类历史上只发明了一次。世界上其它地区的麦作农业,无论种子、知识、技术都从肥腴月弯传播出去的。

 可是农业传播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事。一般说来,东西向的传播比南北向的传播容易。因为南北纬度的变换,涉及了气候的差异。农作物必须在适当的气候下生存。「逾淮成枳」不只是句成语,而是农业传播的现实。所以不同的社群会因地理位置的关系,在发展农业上遭遇不同的困难。

 不仅人类赖以维生的植物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平均,动物资源一样不平均。例如适于人类豢养的家畜,始终只有马、牛、羊、猪、狗这几种。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改变「野兽」为「家畜」的努力都失败了。猎豹、斑马不用说了,连大象至今都不是「家畜」。一种野兽要是没有适合当家畜的「天性」,就当不了家畜。

 家畜资源分布不平均的情况,新、旧大陆的对比最为强烈。旧世界(欧亚大陆)是所有家畜的原产地。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在一万三千年前冰期结束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绝,有人推测那是因为最初殖民美洲的人猎杀的结果。所以欧洲人十五世纪「发现」美洲的时候,印第安人才第一次看见马。美洲缺少大型哺乳类家畜的一个明显后果是:没有发展出利用轮子的运输工具。缺少兽力,轮车的用途似乎就不大了。

 美洲缺乏大型哺乳类家畜,产生了另一个更为严重的历史后果。美洲原住民在和欧洲人接触之后,人口锐减。主要不是因为白人的屠杀,而是他们带来的传染病。实行农业、畜养家畜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畜接触成为主要的病源。例如人类的感冒就是源自猪的病毒。可是农业民族也逐渐的发展出针对这类传染病的免疫力。而美洲原住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病原体,因此对这些疾病全无抵抗力。据估计百分之九十五的美洲原住民死于白人带来的天花、痲疹。

 那么中国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到中国文明的建立,是否也可以从戴蒙的观点得到启发呢?本书第十六章专谈中国,可惜太过简略。在东亚大陆,九千年前农业就开始发展了。华北以栗米为主,华南则是以稻米和根茎类作物为主。目前的证据显示黄河、长江流域均有这些作物的原生种。这一自然条件使得南北向传播农业的问题消失。南北各自发展出农业文化,再互动、交融,在环太平洋区域龙蟠虎踞的中国文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成形的。

(1998年4月20日星期一联合报读书人版)


--------------------------------------------------------------------------------


 
 楼主| 发表于 2003-5-9 14: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半部《论语》治“非典”

感谢stanza提供的好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生代学人文丛》出了一本《清代江南的瘟疫和社会》,赶上了这一拨瘟疫,看来得加印数了。
不知道stanza知不知道其他关于中国瘟疫史方面的著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17: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