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觉得,如果民俗学作为人文学科没有\"人文关怀\"就失去了学科意义.而强调所谓的\"客观\"\\\"科学\",无非就是现在强调的\"科学化\"\\\"理性化\".我们的社会文化是不是暗合着韦伯提出的“祛魅\"(disenchantment)的过程——人类发展逐渐的理性化过程,一个社会逐渐的追求效益、讲究实效、破除神秘性的价值。“麦当劳化”可以说是理性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的代名词。
其实现在的民俗学者\\人类学家要做的事情就是决定讲个什么故事以及怎样把这个故事讲好,然后,供消费者消费(我十分肯定听民俗学家\\人类学家讲故事是种消费活动,因为即便只是从因特网上下载免费论文我们也得出上网的钱,何况,因特网上免费的东西还常常被定义为“侵犯知识产权”)。从此意义上来说,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等同于一个好莱坞的编剧和导演,因此民俗学\\人类学这种活动无非也是消费社会诸多经济活动中的一种。人类学家编了故事,总希望有人看到,套句时髦的话,这就叫“眼球经济”,老实说,我没见过纯粹只做田野的人类学家)。所以产于工业化时代的人类学,离理性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程序化并不那么遥远。
当然,民俗学\\人类学也并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东西。当人们在民俗学\\人类学以外的其他的领域无法和别的人竞争时,民俗学\\人类学可以成为一种极其有效的获取资源的手段,因为民俗学\\人类学尽管无用,但似乎是个高雅、神圣的学科,对于世俗的商业化,是种好的解毒剂,所以也有人愿意在这上面投资。这好比做商业片谁都做不过好莱坞,那么我们就拍低成本的地下艺术片,一方面显得我们是一群雅人,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出国、领大奖,在俗人面前风光,打着与好莱坞的低俗对抗的牌子的同时,自己也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我的意思是,民俗学\\人类学人类学压根就不是个不容玷污圣女。活了100多年的人类学缺乏的不是自我的神圣化和精英化,而是一点点的自嘲,要知道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学会自嘲,一门学问也是如此。现在,民俗学\\人类学人类学大概也需要“祛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