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张勃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拟于7月15日晚8:00开启第二季,敬请关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5 20: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了,我刚翻看了一下,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论述,我觉得可能还是有些泛,民俗学的学科意味不是那么深。
发表于 2013-7-15 20: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在我的印象里,学者对文化空间的关注,还是非遗兴起之后出现的高潮。
发表于 2013-7-15 20: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替叶大帅回复一下60楼的问题,我觉得您可能对非遗中的民俗理解的太偏狭了。
发表于 2013-7-15 20: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西北狼 于 2013-7-15 20:33 发表
我看过巴莫的论文,说实话忘了说的啥了,不好意思,理解的不深。我只能退一步说,民俗学理论对非遗的参与不深入。

那应该找来再读一遍吧。民俗学理论介入非遗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中国的非遗运动,都已经够深入的了。可以,中国的非遗理论中,稍有深度的学术成果几乎都是民俗学者完成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存在问题,非遗的理论与实践中问题多多,正式需要民俗学者发挥民俗学的学科优势去大展身手。
发表于 2013-7-15 20: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非遗十个分类哪个不属于民俗学的研究范畴,如果仅仅把民俗学的对象限定在第十类的话,那恐怕真的不行。
发表于 2013-7-15 20: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空间是非遗概念中很重要的一个类别吧,空间这个词,倒是很早就在民俗学中有所体现呢。
发表于 2013-7-15 20: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2# 波上寒烟 的帖子

42楼说的可能是现实,但这种现实正是我们需要批判的现实,是我们需要打倒的现实。窃以为,我们不如与现实合作,在目前“非遗”现状下,现在的非遗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应该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应该来说,是存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问题,我们作为所谓的学者目前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学科的专长,去帮助政府设计更好的制度
                                                                                      ——李向振
发表于 2013-7-15 20: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民俗学者对非遗的理论建构不是没有,好像刘晓春就写过几篇还可以的,只是这种理论化的建构远远不够。对我刺激最大的就是厦门大学的彭兆荣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体系建设”,好像大致是这个名字。这种事本来应该是民俗学的份内事啊。
发表于 2013-7-15 20: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5# 西北狼 的帖子

这个我承认,但是民俗学专业以外的人认可这个分类,我们也因此被排斥在其他门类之外,比如对于那些民间艺术,他们会选择搞音乐的,搞美术的人来做这方面的工作
发表于 2013-7-15 2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66楼说的空间,是不是联系到了民间文学的表演上去了,但是好像跟大多数非遗所讲的空间还是有些差异。这个要是联系起来,恐怕还是有些牵强。
发表于 2013-7-15 20: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48楼,文化和商业挂钩的问题

文化和商业挂钩不全是坏事,都是一把刀,看人怎么用。明清时期商业萌芽,富裕社会带动的与商业有关的节庆等也大有发展。
如果挂钩了,商业胜了,文化败了,那此类文化早晚会败,商业不过加速了它。。。而商业在实践当中,不全是金钱,利益,政策,商业本身也能形成某种文化,秩序,规则等。
发表于 2013-7-15 20: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西北狼 于 2013-7-15 20:39 发表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非遗十个分类哪个不属于民俗学的研究范畴,如果仅仅把民俗学的对象限定在第十类的话,那恐怕真的不行。

这正是当前我国非遗中最大的问题。十大分类,是中国特色的非遗分类法,是我国主管非遗部门考虑部门利益的结果。大家想想,如果不这样分类,完全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中的分类,艺术研究院的各个研究所就难以成为今天非遗的主力军了。
也正因为如此,刘魁立先生才一再强调非遗保护的整体性原则,由于我们把本应该是整体保护的非遗按照当前的分类割裂了,以至于出现了公约特别强调的“文化空间”在我们的非遗保护中悄悄地“遗失”了。
发表于 2013-7-15 20: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69楼,你说的不错,是有搞音乐、美术的人在搞,但真的是缺乏从民俗学角度来做的。我现在要搞一个有关民歌的研究,发现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稿,真的是很难。但是应该还不是不可能。
发表于 2013-7-15 20: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西北狼 于 2013-7-15 20:41 发表
其实,民俗学者对非遗的理论建构不是没有,好像刘晓春就写过几篇还可以的,只是这种理论化的建构远远不够。对我刺激最大的就是厦门大学的彭兆荣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体系建设”,好像大致 ...

坐等课题最后的成果吧。
发表于 2013-7-15 20: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遗与民俗学的主题演讲和讨论会也有不少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20: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