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张勃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拟于7月15日晚8:00开启第二季,敬请关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5 21: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吕微 于 2013-7-15 21:33 发表


不是我讲的,刚才是叶涛兄讲的。民俗学把自己认同为文化政治学,说明民俗学家的社会关怀。如果能把非遗践行为民俗学家社会关怀的途径、方法,那就太好了。

正是非遗的出现,为民俗学家的社会关怀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现在,不是民俗学家参与非遗太多了,而是参与的深度和思考的广度都大大不够。当然,理论建设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理论家的出现是建构在众多实践者的杰出实践成果之上的。民俗学家参与了中国非遗运动的全过程,但缺少对于这些实践的总结。以我个人为例,我曾经参与了几个非遗项目的调查、申报与后期保护,其中有诸多甘苦,可以为今后的理论总结提供材料,但也一直没有认真写出来。
发表于 2013-7-15 21: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们刷的真快。。。
发表于 2013-7-15 21: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学问不痛不痒的,不过谋生而已,西北狼君也不必过于与其计较。只做自己的学问便是了。
发表于 2013-7-15 21: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民俗学在五四时期产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政治学,强调文化民主性理念,正如吕老师所说,民俗学家有社会关怀。所以,在中国语境中,非遗的政治式保护对民俗学的发展其实是起到了促进作用。
发表于 2013-7-15 21: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瓶子 于 2013-7-15 21:40 发表
所谓官学勾结,在中国社会中,从历史上,学就与官从来也没有分开过。经世致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学问的取向和目标。

你这话我不能同意,尽管不太了解,我觉得那些小学之学,包括文字啊、训诂啊之类的肯定不是经世致用的。
发表于 2013-7-15 21: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实践的东西,民俗学者不是没有看到,也不是没有研究,只是在中国的语境中,太难把握,太难与其他国家的状况对话了。
发表于 2013-7-15 21: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之用,在于无所不用。何以见得不是致用呢。
发表于 2013-7-15 21: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难以断定的民俗,反而从语言和言语的研究上可以有创新之论。
发表于 2013-7-15 21: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瓶子 于 2013-7-15 21:42 发表
很多实践的东西,民俗学者不是没有看到,也不是没有研究,只是在中国的语境中,太难把握,太难与其他国家的状况对话了。

这个话我不能表示同意,要对话还是有很多可以对话的地方的,我们不能只看到特殊性,而看不到普遍性。
发表于 2013-7-15 21: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讨论真好!首先得谢谢张勃!
发表于 2013-7-15 21: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学,社会学,也有底气不足的地方,何必拘泥于某一名号呢,哪个工具用起来方便顺手,就用哪个,跨界是王道。
发表于 2013-7-15 21: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北狼君,咱俩个吵的真好,你的很多表述我也不能同意呢,正好我的立场你也有不赞同,好好炒。
发表于 2013-7-15 21: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3-7-15 21:40 发表

正是非遗的出现,为民俗学家的社会关怀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现在,不是民俗学家参与非遗太多了,而是参与的深度和思考的广度都大大不够。当然,理论建设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理论家的出现是建构在众多实践者的 ...

我也觉得民俗学对非遗的参与不能说太多了,这个多,多到什么程度都不算多,最主要的关键还是脑子转的少了。学理的思考少了。
发表于 2013-7-15 21: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着70后、80后们,能够像刘魁立、乌丙安等老一代“70后、80后”一样,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既做理论建设的带头者,也做民俗实践的参与者。没有参与社会实践,可能会成为空头理论家,言之凿凿,腹中茅草。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21: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9# 叶涛 的帖子

很同意叶老师的意见。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2 00: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