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宣炳善

2013年9月15日讨论主题:非遗讨论系列之二 非遗保护与民俗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5 20: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这么绝对的,全球化的分析模式与民族国家的分析模式也可以成立的。说视角是更小了一点。现代民俗学的产生,本来也是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影响,西方的民主、科学的现代理念进入中国,但中国的现代民俗学的发展更多是在民族国家的内部层面上开展,更多研究的是中国内部的民俗,2004年非遗概念介绍到中国后,则又与全球化联系在一起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9-15 20: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化的理论很复杂,有很多分析层面,或者说亚分析模式的,有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还有反全球化的理论,是一个庞杂的系统,不只是一个单一的视角问题。当然,说成视角也不错,只是简单了一些。
发表于 2013-9-15 20: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我读的书比较少,但是就逻辑上来说,全球化作为一种分析模式确实是不太好做的,我觉得要成为一种分析模式,就要有具体的操作手段,要形成一个系统的分析机制,但是全球化是缺乏这种特点的。如果将民俗学和全球化拉到一起的话,我们也只能说当前中国民俗学的许多话语确实是泊来的。因为全球化是新世纪的产物,我们不能把20世纪早期的西学东渐成为全球化,如果这样说,那么全球化就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了,因为国际交往是从人类产生就有的。
发表于 2013-9-15 20: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遗是一个民俗学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的共同话题。
发表于 2013-9-15 20: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宣炳善 于 2013-9-15 20:42 发表
全球化的理论很复杂,有很多分析层面,或者说亚分析模式的,有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还有反全球化的理论,是一个庞杂的系统,不只是一个单一的视角问题。当然,说成视角也不错,只是简单了一些。

您说的这个倒也不错,貌似我也看到过这些东西,但是说实话,我觉得如果将这些东西当作一种分析模式,恐怕还是有问题。比如就反全球化来说,这方面的理论确实不少,但是当作一种分析模式来看还是不太系统和具有操作性。

当然,我也必须承认,我的功课不足,确实有许多人以全球化为视角或者理论做出了许多东西的。我对这个概念和相关理论的把握还是不够。

[ 本帖最后由 西北狼 于 2013-9-15 20:55 编辑 ]
发表于 2013-9-15 20: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韩成艳 于 2013-9-15 20:52 发表
非遗是一个民俗学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的共同话题。


你说的很不错,民俗学确实应该这么做,但是事实情况是民俗学没有这么做。
 楼主| 发表于 2013-9-15 21: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的全球化侧重经济层面的全球化,主要是商品的全球流通,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走向西方,有点类似国际贸易。英国的贵族有很长一段时间离不开中国的茶叶,而中国的鸦片却来自英国,茶叶贸易使英国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鸦片走私却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这是经济的全球化,但后来更多转向文化全球化乃至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我的理解是文化话语权的争夺,美国的民主、人权的话语向其他国家输出,中国则还没有走到这一步。非遗实际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展示中华文化形象的舞台。像2008年奥运会中国贡献了福娃的文化形象,其实就是中国人的福文化观念。现在中国的孔子学院的文化竞争力也只是停留在语言表述上。所以全球化在文化层面,可以理解成是文化类型的竞争,或者文化生态的重构。
发表于 2013-9-15 21: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丙中老师的作为非遗的民间信仰等文章论证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可以看作是将民俗学和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开展对话的尝试,也是民俗学参与现代学术和日常生活的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13-9-15 21: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老师说非遗也促成一个机会,使民俗学与其他学科对话,这一分析很重要。民俗学与其他学科对话,会促成民俗学更好地成长。非遗在中国语境中,目前的官方分法有十大类,将来应该扩大到十二类以上,这十多类里面,包括许多学科,如体育学、传统医学、美术学、音乐学等,这实际上为民俗学学科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这种机会在2004年之前没有非遗这一概念之前是很少的。所以,对于非遗,不必片面地只认为是视为政府的工作,学者就一定要与之划清界限不可,非遗实际上把很多学科聚合在一起了,促成了学科的对话。
 楼主| 发表于 2013-9-15 21: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韩成艳 于 2013-9-15 21:06 发表
高丙中老师的作为非遗的民间信仰等文章论证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可以看作是将民俗学和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开展对话的尝试,也是民俗学参与现代学术和日常生活的努力。


  高老师的论文则更为进一步,突破了非遗内部的文化交流,将民俗学学科作为对民间社会、民间文化的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相结合,共同推进中国的公民文化传统的生成,这也是社会科学共同的愿景。自从出现非遗,民俗学学科的知识生产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发表于 2013-9-15 21: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非遗是一个民俗学参与现代学术的机遇和挑战。非遗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文化和政治的耦合体,多主体性应该是它的整体性保护的重要内容。不必排斥政府和资本因素,强调不同语境中的主体角色可能更具有操作性。
 楼主| 发表于 2013-9-15 21: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师谈民间信仰的非遗保护,其实有一个更大的理论关怀。当民俗中的民间信仰上升到非遗保护的层面,其实离文化立法已经不远了。在国家级非遗申报过程中,大量有关民间信仰乃至宗教信仰的的项目其实被政府部门卡住了,如民间庙会、地方神项目往往只能用所谓传说、音乐、大典的方式来申报,本来是一个民间信仰的项目,但被改头换面成民间传说、或传统音乐才被认可。但是将来文化立法工作得以开展,政府行为就不能老是这样狭隘地坚守部门利益。2011年全国人大非遗法的通过,也还只是文化立法的一个开端,文化只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才有文化发展的权利与尊严。
发表于 2013-9-15 21: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宣炳善 于 2013-9-15 21:01 发表
早期的全球化侧重经济层面的全球化,主要是商品的全球流通,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走向西方,有点类似国际贸易。英国的贵族有很长一段时间离不开中国的茶叶,而中国的鸦片却来自英国,茶叶贸易使英国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您說的很不錯,但是我覺得這個還是不能稱之為全球化,全球化的內涵和您說的這個時期的中外交流有出入。
发表于 2013-9-15 21: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韓老師講高老師在做民俗學和其他學科的交流與對話,但是我覺得一個是這種對話的學科意識還是不夠明顯,另一個是缺乏其他民俗學者的參與與其他學科學者的回應。
发表于 2013-9-15 21: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学科立场上来看,我们似乎不要过多纠缠于民俗和非遗有多少关系,可能更重要的是民俗学如何参与非遗,以何种方式把握好这个机遇或挑战。我觉得中国民俗学会成为教科文组织咨询机构,就是对中国民俗学所做工作的认可,那么后辈学者如何接好这个班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 08: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